2012年,中国船配业艰难前行
2013-04-01 14:31 | 国际船舶网 船配市场
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船市寒冬仍在延续。持续低迷的市场需求,行业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国外巨头的强势扩张,日益严格的海事法规,让国内配套企业度过了艰难的一年。
造船市场下行探底,配套产值逆势增长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1~11月份,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同比大幅下滑,其中,新船完工量为5055万载重吨,同比下滑18.2%;新承接订单量1704万载重吨,同比下滑49.4%;手持订单量11335万载重吨,同比下滑30.3%;期间,船舶制造业产值为5420亿元,同比下降1%;船舶配套业产值为1035亿元,同比增长16.6%。以上数据表明,在造船市场需求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我国船舶配套业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市场竞争异常惨烈,价格大战旷日持久
在前一轮的船市高峰期,国内配套市场供不应求,大量资本盲目入市,地方配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当前国内配套业整体虽规模较大,但产业布局上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受船市寒冬的影响,船舶需求量和价格双双下跌,配套市场需求不断紧缩,“僧多粥少”已成不争事实。此外,大批国际知名配套企业为确保全球市场份额,维持自身发展,也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使竞争加剧。
目前,严重的供需失衡更加剧了我国船舶配套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订单,国内外企业又纷纷打出降价牌,大打价格战,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打压。根据船协统计,2012年1~10月份,我国船舶配套业利润为35亿元,同比下降5.8%。
纵观历史,我国配套企业的发展几乎会经历这样的阶段,首先,企业依靠自身努力开发出新产品,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接下来,又要面对国外企业挥舞的“价格大棒”,在艰难环境中成长。船用低速柴油机行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随着造船形势急转直下,导致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主机大量低价进入,使得国内有限的主机市场竞争十分惨烈,价格一降再降。据了解,2012年国内低速柴油机市场价格较高峰期大幅缩水,部分机型较2007年高峰期下降40%以上,船用中速机价格更是不足高峰期的一半。
订单流向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或将加快
2012年,我国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价格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提高,未来升值压力依然很大,以上众多因素导致配套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原有的相对优势日益削弱。同时,由于船价大幅下跌,导致配套设备价格走低,部分企业还遭遇撤销订单、压缩订单规模等问题。在订单有限的情况下,行业优势企业的能力得到凸显。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国内一些大型配套企业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得相对较多订单,能较好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一些中小配套企业则陷入订单断档、裁员、停产、转行的窘困局面。这或将加快我国配套行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多而散,小而弱的行业格局,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另外,许多船东融资困难,资金压力沿产业链传播,最终影响到船厂和相关配套企业,资金链的紧张使得企业经营风险日趋增大。可以说,2012年我国船舶配套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年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一去不返,未来一段时间,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凸显。
高端市场相对宽松,引导企业积极转型
尽管船舶市场整体低迷,但高技术配套产品市场竞争相对宽松,尤其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强力推动了海工配套市场的需求。海工配套领域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厚的利润水平,吸引着国内配套企业积极转型。据了解,国内多家大型配套企业正在加速调整业务结构,利用已有技术基础,抓紧向海工配套领域进军。2012年,浙江欣亚在加紧与船舶企业合作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海工市场,为辽河油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CP300-3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马达控制中心及全套配电系统正式供货,此举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同时,500万元的合同总价也远远高于一般货船配套合同价格。北京海兰信为“海洋石油681(UT 788CD世界顶级深水三用工作船)”设计了成套船舶电子集成系统,并圆满完成了安装调试工作,成为我国在海工高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此外,对于国际海事法规催生的许多新兴产品市场,国外品牌尚未建立绝对优势,为我国船配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在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我国船配企业展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实力。青岛海德威的海洋卫士系统在欧洲市场频频斩获订单,其中还包括豪华游船;青岛双瑞也在连续获得多个压载水管理系统订单,并于12年4月首次正式交付使用;中远造船也在12年上半年首次将其产品安装到远洋船舶上。以上这些实例给我国配套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海事法规日益严格,绿色技术备受青睐
近些年,密集出台的海事新公约、新规范,宣告了船舶配套产业绿色技术竞争时代的开始。随着EEDI的生效,绿色配套技术,尤其是绿色动力技术成为研发热点。2012年,新一代节能环保机型G系列和X系列低速机越来越多的获得市场青睐;废气再循环(EGR)、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余热回收(WHR)等减排降耗装置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部分企业已成功研制并推向市场;更值得一提的是,MAN公司研发的双燃料低速机在2012年12月份首获订单,开启了船用低速机历史的新篇章。而我国主机企业在上述新机型研制方面要明显落后于日韩企业,相应的二轮配套产业差距更为明显。如何应对日益严格的海事法规以及不断提高的技术门槛,将是我国配套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展望2013
展望2013年,从当前船厂手持订单量和接单量来看,艰难的市场形势很难有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国外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力度也将有增无减,节能环保的技术要求必将日益严格。可以预见,2013年,我国船舶配套业仍将在艰难中前行。为了度过难关,配套企业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在漫长寒冬中寻找求生之道。(中船重工经研中心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