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配业技术引进质量获提升

2009-06-01 09:06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2008年,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仍是中国船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并主要以三种形式来实现。

一是新成立的船用低速机企业引进许可证准备开工生产,已成立的船机企业引进许可证完善产品系列。如舟山中基柴油机制造公司、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洋普重机有限公司先后取得MAN公司的许可证,舟山中基柴油机制造公司将主要生产好望角型、大灵便型散货船和油船等船舶的主机,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将主要生产缸径为500-900毫米的低速机,浙江洋普重机有限公司将主要生产缸径为260-500毫米的低速机;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引进瓦锡兰公司的许可证,在中国生产、销售瓦锡兰RTART-Flex各种规格的低速机;潍柴控股集团旗下的山东巨力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MAN公司的许可证,将主要生产MAN品牌的27/3832/40系列柴油机。

二是通过技术合作,生产新型、高技术、市场畅销的船配产品。如南通惠港船舶推进器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克雷洛夫船舶设计院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引进该设计院的工艺技术制造大型船用螺旋桨,外方不仅提供螺旋桨生产工艺和图纸,还在员工技术培训、购买加工设备、推销产品等方面提供帮助;南通政田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生产船用液压起重机。

三是与国外联合开发,生产联合品牌产品。如中船重工711研究所与奥地利AVL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签署了开发新型中速船用发动机的合作协议,外方负责新机型的设计、计算工作,中方负责生产设计、加工制造、安装和试验等工作,根据协议,711所将拥有该合作项目成果和技术资料的使用权。

总体来说,2008年,中国船配业技术引进的质量在提高,船配企业注重引进最先进、适用的产品技术;与国外企业技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提高,合作项目逐渐向联合研发、联合品牌发展。但是,国内船配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的项目在减少,外商来华独资或合资建厂增多,他们更热衷于出售产品而不是技术。

2008年,船用设备和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取得重大进展。在船用柴油机方面,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交付世界首台6S35ME-B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在MAN智能型小缸径低速机制造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具备了生产各种智能型小缸径低速机船机的能力;沪东重机交付全球首台6RT-flex6oC-B智能型船用柴油机,并交付首台8RT-flex68D智能型柴油机,该机是国内首台采用国产曲轴和电控汽缸润滑系统的瓦锡兰智能型柴油机;中船三井制造出目前国内缸径最大、功率达62240马力的8K98MC型柴油机,并具备连续顺利提交的能力;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出首台国产化的7L27/38型船用主机,该机国产化率达到70%, 并成功生产出目前国内单缸功率最大的柴油发电机组,为4250TEU集装箱船配套;陕柴重工研制成功DK-20柴油机。

在船用曲轴方面,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首根MAN 8K80MC-C型、90缸径、瓦锡兰8RT-flex 68D型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曲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研制出6S70MC-C完全国产化的船用曲轴。

在甲板机械方面,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具备了为38.8万吨矿砂船、VLCC8530TEU集装箱船提供锚绞机和舵机的能力;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华锐铸钢公司成功浇注为32万吨VLCC配套、毛重160吨的超大型船用挂臂舵。

 

END

关键词: 船配业技术引进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