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配业面临“降价危机”

2013-08-05 07:47 | 国际船舶网 船市观察


近期,有国内媒体报道称,自今年夏季开始接获低利润造船订单以来,我国造船企业要求船舶设备制造企业降低价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其中,民营船厂比国有船厂具有更大的降价需求。而部分船厂因为价格因素,不惜放弃一直以来与国内船舶制造企业的合作,转而寻求价格较低的韩国企业展开合作,对于刚刚在去年首次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的我国造船业新订单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中国造船企业对原本唇亡齿寒的船舶设备企业展开“强行降价”的争斗呢?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中心产业分析师梁志勇认为,这场价格战早在2009年就初现端倪。2009年,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影响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复苏期,而恰恰就在2009年,船舶设备行业的价格战的趋势还不明显,一方面,当时国内船舶设备制造企业的手持订单一般都持续到2010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也就是有粮可吃;另一方面,当年全球船厂对船舶设备的实质性需求还没到旺季。因此,打价格战既没必要,效果也不会明显。而就在去年,韩国船舶设备企业采用降价揽单的策略,从我国同类企业手中抢走了多笔大单生意;与此同时,韩国造船企业在造船速度、效率及船舶配套方面都要强于中国,而且整体成本控制得好,同样是降价,韩国造船企业的利润空间要比中国企业大得多,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逼得中国造船企业不得不向自己的上游企业――船舶设备制造企业提出降价要求。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增长的利好局面,但行业内部人士认为:目前造船业的国际大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当下我国造船业这种良好局面,是建立在去年同期接单量极低的基础上,而现在船舶有效需求量仍然较少,因此国内造船企业今后的总体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作为造船企业上游行业的船舶设备制造业,恐怕不得不面对这次不可阻挡的降价趋势。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应对这次“降价危机”,中国船舶设备行业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推进进成本工程建设,从采购成本、建造成本、管理成本等多个方面做出成效,把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承受空间内,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效率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

2.尽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船舶设备制造技术,坚持自主创新,用技术上的优势抢夺市场,把“价格战”转化为记“数字战”。

3.认真学习韩国同行的优秀经验,不断提高成本整体控制能力,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素质,随时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END

关键词: 船配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