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维成:亿元科考船很多人愿意造
2013-12-12 08:26 | 文汇报 船界人物
“有人愿意为我造条新的专用母船了!”昨天,蛟龙号前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激动地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本报9月18日报道了他为研发1.1万米载人深潜器急寻可改造的旧船之后,许多民营企业向他抛出“绣球”。短短3个月,不仅海试母船已有着落,连7亿元的后续研发经费也基本有了方向。
崔维成欣慰的是,未来六七年,他可以专心做研发,不用为申请经费奔波分心。而这个本属国家战略的项目竟赢得了民间资本如此追捧,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具有前瞻性的投资眼光。
放弃局级干部待遇,离开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崔维成如今的身份是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说服妻儿,倾囊而出200万元私蓄投入中心建设,念想就一个:趁7000米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大功告成之势,尽快开展1.1万米载人深潜器的研发,早日让中国载人深潜器畅行于全球的海洋深渊。
要做如此前沿的科研项目,过去只有等国家立项,“蛟龙号”立项就曾经历了近十年的曲折。当今世界在深海技术上的竞争早已白热化,所以崔维成一天都不想等,他转向民间寻求研发资金。
在本报报道“寻船启事”后,浙江、大连等地多位经营船舶、航运的民营企业家,纷纷主动找上崔维成,表示愿意出资建造一条新的科考母船。卢云军便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这笔投入很值得:虽然一条船的投入近2亿元,但科考船的技术要求高,若能在这一领域建立口碑,将打开一片新市场—除了深渊海试,还可开拓水下工程作业、海洋资源勘探等业务,利用这一契机,或可在国内开拓出服务于海洋科考的商业模式。
“船老板”开出的合作条件,一个比一个好,可见他们对“深渊技术”充满信心。这也让崔维成以民间融资支撑科研的步子迈得更大。原本,他打算通过申请国家项目经费来完成船上各种技术设备的研发,现在他准备直接把这笔上亿资金的筹集任务交给一家公司。
最近,一家专为深渊中心转化成果的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目前尚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表示,看好海洋装备的市场,崔维成研发的是国际顶级技术,后续市场化空间巨大,未来业务可涵盖深海设备的生产制造及销售维修。崔维成透露,公司将利用“深渊中心”的号召力搭建商业融资平台,致力于将中心产生的成果和专利进行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提供研发的资金量将超过4亿元。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已经为崔维成申请到了2700万元经费,还将分批申请共计上亿元经费用于研发无人潜水器、着陆器。“除了从国家申请的经费外,我还获得了800多万元民间捐资,用于招聘科研人员及支付他们的人头费。”崔维成说,如今只差3000多万元经费还待争取,从今以后,他的团队基本上可以专心做研发,争取5-7年内完成1.1万米载人深潜器“中国造”的梦想。
或许,他还能走出一条国家战略性前沿性项目吸纳民间投资的科研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