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工产业:建的只是外壳
2014-05-23 08:05 | 人民政协报 船市观察
“坦白地说,目前全球海工市场呈现出的是欧美设计、亚洲制造的总体格局。欧美垄断了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和关键设备配套,我们只负责建造,就拿钻井平台来说,核心和重要设备均为进口。国产配套率过低导致我们依赖进口,关键设备在价格和订货周期上处处受制于人,很是被动。”虽然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作为国内首家涉足海工行业的船厂,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但总经理于逢平在20日与全国政协“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化解造船产能过剩,促进海工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座谈时,还是表达出对海工产业的忧心忡忡。
相对于于逢平的“委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对我国海工产业的评价更为一针见血:“建来建去建的只是外壳,负责个焊接而已。‘心脏’都在别人那里,怎么会有生命力?”
在吴有生看来,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规划布局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很多海工产业都只能说是造船产能的草草转移,依附于国外的核心技术,赚取少得可怜的制造利润。“随着各国对海洋以及海洋资源的不断重视,国外势必会对相关技术进行封锁,我国要进行海洋资源开采,必须依靠我们自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说。
翁震平认为,我国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型海洋装备,如海上活动平台,掌握深海远海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采装备的核心技术,引导过剩产能企业进行转型。加快船舶配套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品牌,尽快摆脱对外国产品的依赖。同时,要加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
“要做到这些,需要国家加大对基础技术的支持,也需要国家为科技开发提供持久稳定的投入。”吴有生说。
“尤其是在深水自升/半潜平台、DPSO、钻井船等海洋工程高端设备产品的研发上,国家一定要予以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优势企业对境外高科技公司进行收购也应鼓励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加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于逢平补充道。
“当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航天工业的技术封锁,今天,我国的航天工业已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我相信我国的海工科研队伍也有这个能力,虽然技术研发可能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我相信海工产业一定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翁震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