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森连创佳绩

2014-08-28 16:34 | Tradewinds 船市观察


克拉克森首席执行官Andi Case

面对持续震荡的市场,该经纪行上半年税前利润仍实现46%的飙涨,这的确彰显出它的强劲实力;但这是否代表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规模越大越有优势?笔者不这么认为,因为最关键的还在于人脉。

上周,克拉克森(Clarksons)报出令人惊羡的中期业绩,这显示出经纪商即使在持续震荡的市场局势下,仍有办法干得风生水起。

无可置疑,这家在伦敦上市的经纪行确如其首席执行官Andi Case所言,现正开足马力前进,而股票分析师也纷纷为其折腰,并给出“买入”评级。毕竟,其税前利润取得了46%的增幅,至1580万英镑(约合2630万美元),因此市场如此反应并不足为奇。

尽管这一数字并未计入收购成本以及例外费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营业收入也大增25%,至1.117亿英镑,更何况当期正值主要航运交易货币—美元兑英镑的汇率大幅走软。

具体来看,该公司各业务部门可谓“全线飘红”,其中包括2013年因关闭迪拜办公处而录得100万英镑一次性损失的克拉克森资本(Clarkson Capital Markets)。

因此Case绝对有理由自豪地宣布,如此“强劲的财务表现凸显出公司在战略决策与业务模式上的成功。”

尽管已是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的目标并不止步于此,它不仅承诺将长期致力于研发,还开始试水金融与港口服务领域。

即便如此,该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仍是最基本的经纪业务。在这方面,克拉克森的影响力正不断向各板块与地区蔓延。

可以这么说—近期而言克拉克森并没遇上什么真正势均力敌的对手,或许这也是为何另两家英国经纪行—百力马与艾斯盟会选择“抱团取暖”的原因之一。

尽管百艾合并后,新公司的市值将达到2亿英镑左右,但仍不及克拉克森的一半。

不过,它至少能让百力马从一大批“不大不小”的经纪公司当中脱颖而出,并让其首席执行官James Kidwell握到更多与克拉克森抗衡的筹码。

所谓“百艾”合并,实质上是由百力马收购艾斯盟;并购完成后,随即而来的是裁员

近几周,《贸易风》的页面上时常可看到该公司员工主动请辞或是被迫离任的消息。

这是因为两家经纪行不可避免会存在职位和职权的重叠,不过目前看来相对于420人的员工总数,被裁的只占一小部分。

此前,挪威投行RS Platou也曾试图收购艾斯盟,但最终没有成功。笔者估计,接下来经纪业还会出现更多兼并重组。

目前已经完成的其他兼并交易包括:总部设于伦敦的大型经纪行—Simpson Spence & Young (SSY)成功将Lalemant的在美业务并入麾下从而壮大实力;ICAP则通过收购新加坡的Island Shipping与印度的CTI Shipbrokers,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亚洲地区。

但兼并收购并不总是实施扩张或节省成本的最佳途径,之前已有多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它们均导致股东价值受到损害甚至严重影响企业运营。

造成事与愿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管理层得花太多精力对企业文化进行协调,另外双方的运营体系也需要磨合。

至于克拉克森,尽管它依靠“自给自足”交出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接下来也需面对笼罩在整个航运市场的不确定性。

由于众所期待的反弹周期步履蹒跚,迄今为止市场信心依然比较脆弱。

进入下半年以来,Case在谈及未来展望时一直只用“某些市场板块已出现试探性复苏的迹象”这样的措辞。

此外,这位克拉克森老板还提出过一个更具争议的观点,即随着船东日益看重经纪行的全球覆盖率以及是否具备符合现代需求的研究分析能力,小型船舶经纪行“将因缺乏竞争力而越来越难在市场上立足”。

现状果真如此?不可否认,克拉克森的“一站式”服务的确能为很多船东提供明显优势,多年来类似观点也曾以不同形式在业内被屡屡提出。但在此期间,我们仍可看到不断有合伙人脱离大型经纪行“自立门户”成立小型分拆公司,它们当中尽管有些已半路夭折,另一些却显然如鱼得水—由此可见,规模并非总是致胜关键。

与很多其他行业一样,说到底,一家船舶经纪行的“杀手锏”并不在于是否在全球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而是是否拥有可靠的人脉网络。

END

关键词: 克拉克森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