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配业尚需更上一层楼
2009-08-17 09:32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近10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国际船市高度兴旺的带动下,我国船舶配套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产业格局、研发能力等,都实现了不小的跨越:到2008年,船配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在船用柴油机、柴油机关键部件、螺旋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使我国船舶工业正在逐步摆脱“船壳工业”的阴影,为其强势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众所周知,如何解决船配业滞后发展这一难题,一直考验着我国船界人士的智慧。回看10年前,我国船配业整体弱小,国产船配产品的装船率仅33%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上,其产值与造船相比差距悬殊,一些超大型船舶、高附加值船舶的国产化配套率甚至不足10%。当时,为出口船舶配套的机电产品基本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交货期不能保证,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不容易挣来的外汇又流向了国外。
2003年开始国际船市的“一飞冲天”让船配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一涨再涨。就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船配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投资运动拉开了帷幕。两大船舶集团公司相继大手笔投入资金,给老船配企业扩能,布局新的船配基地;地方企业和民营资本也不甘落后,纷纷上马大型项目,江苏、山东、浙江、湖北等地都在积极建设船配园区,使当地的船配业实现集群式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在最主要的船配产品——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领域,10年前,我国生产低速主机的厂家仅有沪东重机、大连船柴、宜昌船柴等少数几家企业,产能也十分有限,大型船用曲轴制造更是空白,“船等机,机等轴”的难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2005年,随着首根国产大型船用曲轴的下线,这一坚冰开始被融化。此后,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重集团和鞍钢重机等的曲轴生产线相继上马,大型船用曲轴的国产化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公司的建设并投产,沪东重机、大连船柴、宜昌船柴等的不断扩能,我国低速主机制造能力大大增强。2008年,我国生产船用低速柴油机235台、510万马力,越来越多的远洋船舶装上了中国造“心脏”。
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船舶辅机等其他关键船配产品的研制上,我们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很多产品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为VLCC、VLOC、8530TEU集装箱船等一些大型、高附加值船舶配套的甲板机械已实现国产化,自主开发的海洋平台起重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大型挖泥船配套产品的国产化配套率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70% … …
不过,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差距亦不可忽视。对照日本、韩国高达90%以上的本土船配产品装船率,我们目前还没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国产化率还偏低,在高端配套领域仍十分落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不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 … 因此,在当前市场需求萎缩、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船配业还要更上一层楼,做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具有竞争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完善产品营销和服务体系等工作。如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为我国船配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超越日、韩和欧洲,真正实现配套与造船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