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镇一村两座船舶制造基地叫响业界

2008-11-11 21:59 | 本站原创 国内造船


 


“上有乌江,下有东江”。时下,长江南京段内相距不过70公里,一镇一村两座船舶制造基地叫响业界。

比起浦口区乌江镇来,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东江村是张“生面孔”——3年前,被芦苇滩地拦在江外的东江,“别说是造船,就连自称江村的勇气都没有”,一度埋没在丽岛之上。

然而,短短3年,这里却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从“怯称江村”到船舶制造与乌江比肩,工业产值从100万元到10亿元,村集体收入从30万元到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元到近五位数……单是指标的增长,已令人刮目。

外人眼中的奇迹,在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祁瑞看来再平实不过:“3年来,江村没有错失一次机遇。”

抢抓机遇,拨开芦苇建巨轮

“农民靠救济,村里靠帮扶。”3年前的东江,日子难过。村里仅有的强洲机电、新河荧光灯以及村办服装、纸箱、铸造5家工厂,生产很不景气。祁瑞这样形容:“每到年尾,将跌跌爬爬的指标报给街道时,总是抖抖呵呵的。”

2005年底,在一场会议上,街道提出打造沿江船舶制造产业带的思路,这让祁瑞为之一振:“全洲10公里长江深水岸线,1/3在东江。”

机不可失。那一年,东江连“过年钱”都掏了出来,还背起外债,沿江岸清理芦苇、吹沙造地。不等来年,江面露了出来,“原来咱村还有这么好的资源。”村干部们感言,“过去真叫捧着金碗要饭。”

紧接着是一轮紧锣密鼓的招商。2006年,街道首个船舶制造项目——东山船厂落户东江,投资不过10万元,东江却郑重承诺:免租3年。打这起,名不见经传的江村开始进入“船老大”们的视野。当时正在东江河道开发水上餐饮的蓝昇船厂老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将投资转指东江。武家嘴、明玉、川田等一批船舶制造项目也纷纷开进东江。

短短3年,东江3公里长江岸线从一片荒芜变得流金淌银。5家船厂总投资6亿元,已交付各类船舶28艘,年产船舶11万载重吨,产值突破10亿元,占了全洲10公里船舶制造产业带的大头。继武家嘴船厂1.5万载重吨的船舶去年在东江下水之后,5万吨级的巨轮又将从这里启航。

八卦洲的“特色精华”都在东江

从无到有的船舶制造,使东江对“机遇”这个词汇敏感起来。

前年,八卦洲大同生态产业园刚启动建设,祁瑞便找到街道工委书记秦志刚说事。来意只有一个:“借地招商。”二人思路不谋而合。

东江没有工业小区。水、电、路等配套,村里无法承担。不少老板想在村里办厂,都被村干部们回绝。“倘若村里处处冒烟,毁掉的将是整座洲岛发展生态经济的金字招牌。”可仅仅靠江吃江,吃不饱全村人。听说生态产业园开建的消息,东江老早打好了“算盘”——园区部分标房由村投资建设,标房出租、劳动力就业、项目税收归村。生态产业园4万平方米标房中,3000平方米的“东江标房”建成当天,村里百余劳动力进入这座无污染的生态园区打工。

寻着机遇迎上去,接下来就是一篇文章。

3年间,洲上大手笔建设生态,口袋渐鼓的东江每年都将700多亩桂花、大叶女贞、金丝垂柳,铺往塘前屋后;3年间,八卦洲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东江一口气成立两家劳务公司,专门培育、输送本地蓝领。园区、生态、品牌……但凡洲上培育起来的优势,东江也要有,而且要走在前面。

今看东江,与之南北接壤的新闸、下坝两村干部们羡慕地形容:全洲的特色精华都“浓缩”在这里。

宜居宜业,未来发展最看重

2000元、4000元、8800元,这组数据记录着东江村3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惊人的增长。

分析农民收入构成,村里干部介绍,2005年的2000元,几乎全部来自芦蒿种植,种菜能种出这个数,农民已经很满足了,当时有人还把新盖起的房子形容成“芦蒿房”。自从村里有了造船带,村外有了生态产业园,再加上劳务向新港开发区LG同创、夏普,江宁南汽、溧水长安汽车的输出,家有一人打工一年就能挣回万把元。去年的人均8800元收入中,70%都是农民务工收入。

收到“家乡能造船”的信儿,长年在外从事机械操作的村民谢生海3年前回乡了,成为武家嘴船厂第一批工人。3年过去,他从操作工“升格”成为车间主任,月收入3000元。指着打工赚来的“小洋楼”,他说:“过去,村上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水泥砌的灰不溜秋的平房;现在不同了,400多户人家都盖起了小二楼,东江长‘高’了。”

在东江,没有一个“有闲”劳动力,倒过来还吸纳了400多名外来工就业。“江村变得开放起来”,祁瑞说,时下洲上正在建设生态型的宜居宜业的江中丽岛;“宜居宜业”这4个字,正是东江未来发展最看重的目标。(国际船舶网)

END

关键词: 南京船舶制造基地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