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艇产业的轻资产化转变
2015-01-28 16:46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舷内外
“高大上”的游艇业一直以来都需要“重金”支撑,游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未来游艇业的推进方式将逐渐从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转变。
伴随着对国际着名游艇品牌的收购和中国游艇产业链、游艇文化传播以及水上活动的日渐丰富,中国游艇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游艇产业发展进入新转型发展期。
同时,在未来投资业态选择中,与游艇消费相关的游艇旅游、地产、码头、俱乐部、社区等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游艇产业的推进模式成为转型时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游艇业发展承压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去年英国制造超级游艇约400艘,其中最大需求来自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据英国超级游艇行业协会估计,2013—2014年度,英国游艇业收入为4.9亿英镑(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
游艇业的高速增长已逐步放缓,去年被经济制裁后,俄罗斯的游艇订单濒临枯竭。同时,影响游艇需求的还有欧元区经济不景气等因素。英国知名豪华游艇建造商圣汐游艇表示,尽管业务稳定,但欧洲和亚洲业务并不十分兴旺,游艇业2009—2011年的最好年景已经过去。
中国海岸线宽广、经济总量大,加之富人和中产阶级不断崛起,游艇市场蕴藏无限商机。中国游艇业发展已30余年,正逐步从无序向整合、从单一向多元、从分割向联动发展,面临转型挑战,今明两年将是中国游艇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
进入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外一半以上的游艇企业关门歇业,中国游艇制造企业也呈现订单不足、产能过剩现象。对此,浙江海洋学院游艇规划设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依欣认为,这实质上反映出游艇业态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失衡,是游艇产业发展推进模式选择不当造成的必然结果。
一直以来,游艇业都是以“高大上”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无论是在设计、制造、销售还是运营维护上,都需“重金”支撑。然而,王依欣却指出,游艇制造业因为重资产的发展模式付出了惨重代价,有相当一部分很有前景的规模化企业折戟战场,做不大的游艇产业园区成为行业拖累,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问题。
王依欣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列举了4家称得上中国规模化的游艇制造企业的发展案例,其中3家进入清算程序,另1家正在重整。据王依欣分析,该4家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1.9亿元,平均占地6.3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平均占地3.1万平方米,员工平均人数为165人。资产构成中土地投入平均为2580万元,约占15%;厂房投入平均为3800万元,约占20%;模具及设备投入约占40%。3项投入合计占比超过总投入的3/4,呈现重资产状态。
王依欣认为,游艇业的重资产模式并非一种理想选择,作为航运业的高端分支,游艇业同样存在产能扩张过快,与市场需求不同步的问题。在业态引导上,总装制造业被过分强调,而相对轻资产化的游艇生产及消费服务业却不受重视。目前中国90%的游艇重要配件仍需进口,国产化整体进程滞后明显拉慢了游艇业发展。同时,游艇业片面追求制造业单体总量的投资规模,而在消费领域,游艇消费培育依然乏力。
轻资产化选择
就中国游艇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全产业链拉动将成为游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游艇业的推进方式将由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变。
王依欣指出,游艇轻资产化模式是一种以价值为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将零售、分销等非核心业务实行分包或外包,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核心业务。消费性企业较适合实施轻资产战略,而游艇制造业与游艇消费业具有极高的环节重合度。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价值导向,未来游艇制造业将更多注重市场的客户价值导向,即提升服务价值。面对游艇制造环节的内部生产服务、面向船东的售后维护服务以及面临不断扩展的区域网络延伸服务,是未来中国游艇制造企业价值体现的长期主导方向,因此轻资产化将是必然选择。
其次,从游艇的制造环节来看,单一企业的自身力量很难囊括所有制作工序,形成闭环产业链。游艇制造业作为一个集合系统,游艇设计、模具制作、船体成型、装配调试等环节之间具备各自相对独立的子运营系统,客观上也具有业务分包与外包的轻资产运作条件。此外,游艇的定制化要求也对游艇配套服务的延伸拓展提出更多挑战,在这种要求下,轻资产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
重资产的投资行为必定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目前游艇的制造材料、配件及核心部件等超过80%的采购件需要外购甚至进口。据浙江海洋学院游艇规划设计研究所调研分析,采购资金占游艇产值的40%以上,企业对资金流动性要求极高,企业流动资产占比过低、周转压力过大将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威胁。
同时,在探索游艇产业金融圈的过程中,以众筹为理念导向的“合伙购艇分时度假”及“项目资产包”等产融结合的投资模式成为新常态。在王依欣看来,采用“圈层群+资产运作+金融配套”的方法,以用户消费体验为关注点,形成一种多层面、多渠道、多领域的社会资本创新解决方案,对于未来中国游艇产业的集聚开发、游艇码头改造利用、游艇度假设施建设等将产生有利影响。
游艇业态结构趋向均衡发展,游艇制造、推介、消费也将得以同步推进。因此,中国游艇产业应更多关注游艇服务业的延伸与衍生,控制好土地、厂房、设备等重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合理比例;在实施收购或兼并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被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接纳与发挥,保障资产配置的正常结构。
提高产业化程度
游艇大众化消费推动产生的强劲需求,给中国游艇业带来新的机遇。国际品牌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收购兼并竞合更显激烈;细分市场分化明显,国产中小型功能游艇热销,中国销售成为主导市场,游艇及部件国产化进入全新时期。
在王依欣看来,当前中国游艇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是业态补缺。基于目前中国游艇业的规模总量仍然不大,相关投资机构与游艇监管部门,应站在全行业的高度与整合的视角,确立游艇产业投资的细分定位以及所能担当的角色,将有限资产投入到最需要的空缺业态及互补业态上。
王依欣指出,在目前整个游艇业产融结合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形下,游艇业最需要的是整合手段与模式,而非经营主体资产规模与产能的无限膨胀,因此不可寄希望于企业数量的倍数增量与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张。
游艇产业是融合生产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集合,一条完整的游艇产业链,涵盖从游艇制造到俱乐部服务,再到与游艇相关的休闲度假及商务活动。游艇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强的综合带动力,可带来6~10倍的经济效应。然而,从目前中国游艇产业现状来看,本土化的产业服务、行业管理经验相应缺少,专业贸易与营销推介缺乏专业人才和力量,要做到政策的前后衔接、制度的配套完善以及产品、服务体系的成熟尚需时日。产业化程度不高是制约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的关键。
王依欣认为,提高游艇业产业化程度的根本途径是轻资产前提下的产业分工细化,核心在于实现资源、资本与技术三者间的优势互补,降低产出成本,提高产业效率。从制造技术角度,可先从公务艇、钓鱼艇、教习帆船、休闲观光渔船等系列着手,进一步实现批量化产品及组件的工序模块化生产;从产品结构的互补角度,吸纳具有产品差异或部件配套企业入驻游艇产业的集聚园区,形成产品与配套服务的互补条件。同时,在融资服务、产品第三方检测、船艇保险等中介服务及会展、论坛、赛事、旅游体验营销的推广服务方面,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实现轻资产化的产业链延伸。
此外,在公共服务项目方面,公共下水码头及舾装区、试航区等专业服务设施当统筹建设、使用,避免企业不应有的重复建设。
中国游艇业经历多年发展,面临转型挑战。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游艇业下一个十年的增长点将在租赁市场,包括二手市场的发展。这需要行业加大整合力度,包括重新梳理品牌与经销商的关系,具体包括游艇的展示方式,库存船和市场热门船的比例等,使品牌发展与经营销售盈利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