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供给侧广东船企蓄能谋新篇
2016-03-16 17:12 | 中国船舶新闻网 国内造船
近日,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包括《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简称《总体方案》)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个行动计划,正式拉开了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对船舶工业这一国家去产能、调结构的重点行业,广东省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明确了多项与船舶工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热潮掀起,将有利于广东省船舶工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产能上限800万载重吨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到2018年,广东省造船总能力将控制在800万载重吨以内;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严禁违规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同时,根据国家下达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引导相关行业健康发展。例如,加快调整优化船舶产品结构,挖掘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船舶装备需求潜力,发展项目总承包(EPC)模式,支持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基础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船用设备等;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网络通信、海洋工程等优势装备产品输出,加快广东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步伐。
在“去降补”行动计划中,《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年)》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船舶行业准入标准,配合国家公告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同时,实施差别化政策,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技术准入标准,倒逼一批落后产能退出。
《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行动计划(2016~2018年)》部署加快处置不良贷款、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等任务。该计划要求,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妥有序推动“僵尸企业”重组或退出市场,支持金融机构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涉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社会保险费成本、财务成本、用电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内容。今后,广东省将支持技能晋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员工参加技能晋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对技工院校与产业园企业对接成效显著的给予补贴。
《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到2018年年底,基本建成适应大型船舶需要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和江海联运、辐射周边的内河航道体系。其相应措施是加快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开工建设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等23个港口航道、锚地、防波堤工程;重点加强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基本形成西江干线、北江干流至珠江口港口群的高等级航运主通道。
船舶工业迎来机遇
《总体方案》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和问题,必须集中力量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要优化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制造业无疑是这场攻坚战中的重要一环。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是广东省“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广东省将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调结构和促发展并重,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和行动,积极培育包括装备制造在内的十大超万亿元产值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那么,广东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对船舶工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广东船界人士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充分发挥现有产能的潜力,在产品结构与生产效率上做文章,船企的发展质量将得到明显提高。但如果创新和管理能力不足,现有设备、设施等资源可能还达不到设计产能。在船市深度调整时期,这一《总体方案》为广东船舶工业如何保持持续增长动力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优化了转型发展的环境。
从《总体方案》和行动计划公布的内容来看,船企将获得许多实实在在的便利。一是降成本方面,相关措施涉及面非常广,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社会保险费成本、财务成本、用电成本、物流成本都与船企有关。仅仅是在用电方面,船企各种大型设备和焊接工作的电能消耗很大,电价下调就能节约一笔可观的费用。一家大型船企的负责人还介绍说,广东今明两年将不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适当降低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同时进一步简并增值税税率,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企业“减负”。
二是推动“走出去”对船舶工业而言是机会。《总体方案》提出,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进行港口建设,发展临港工业。这都需要运输和工程船舶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利于广东船企在欧美、东南亚等国开展“一带一路”新市场的开拓工作。
三是公务船的需求潜力较大。《总体方案》针对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船舶装备,对调整优化船舶产品结构提出了要求。下一步,在加大公务船建造投入的背景下,船企应不断提高设计和建造能力,为增强国家海洋执法能力贡献力量。
四是控制新增产能,缓解船企过度、无序竞争。这一方案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也支持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激活存量资产,增强现有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一些竞争优势明显的船企将活得更好。
全力做强是主要任务
广东船舶工业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要盘清自己的家底。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目前全省造船产能为650万载重吨,将产能控制在800万载重吨以内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广东省接近70%的造船产能归属央企,“十三五”时期这些产能不会扩张。在现在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下,其他民营和地方国有船企更不会有扩能的冲动。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动对在粤船企进行兼并重组,在去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与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与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的整合,大大优化了广东船舶工业的产业结构。在没有增加新产能的情况下,原有产能随着厂区搬迁将逐步退出。
尽管在全国造船规模总量中仅占8%左右,但是广东船企在产品结构方面错位竞争的特点十分明显。在广州龙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主要企业的产品类型区别较大。同样是建造散货船,民营船企与国有船企完全不同。主要船企主动适应国际船舶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趋势,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绿色环保船舶、专用特种船舶、高技术船舶。虽然以载重吨计算的产量下降,但是产值并没有下降。
《总体方案》提出,要支持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基础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船用设备等。广东船企早早开始了行动。在广州龙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造船资源已用于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和改装。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针对低油价背景下的油气资源开发需要,利用最初用于建造巴拿马型散货船的船坞,建造具有突出经济性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也与相关企业进行了浮式生产储存装卸装置(FPSO)改装的合作。在东莞,原来以建造散货船为主的船企结合油田维护需要,建造了一批生活平台、小型辅助平台。另外,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山厂区主要从事船舶分段等配套业务。随着机械分厂的搬迁,这一厂区还将发展电梯、钢结构、大型港口设备等非船业务。
2016年,广东省船舶工业延续2015年的态势,保持稳定经营。春节后,除个别2015年已不正常生产的企业外,大部分船企基本能按时开工,“用工难”情况略有改善,暂时未有断崖式下降风险。但是,接单难、融资难、交船难、盈利难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船舶工业属于去产能的重点行业,这给船企融资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企业之间互欠贷款情况加剧,个别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受到影响。
借机促发展时不我待
事实上,围绕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以及广东船舶工业“练内功”“走出去”等要求,广东船舶企业已经在行动。
在去产能方面,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就表示,到2017年年底,广船国际荔湾厂区将整体搬迁到南沙厂区。届时,荔湾厂区的50万吨设计产能将随之彻底消失,真正落实产能控制的要求。
在“走出去”方面,广东省正在全力推进马来西亚马六甲皇京港及临海工业园、伊朗格什姆自贸区、沙特吉赞经济城等合作项目的建设,这无疑是广东船企可以大展拳脚的新空间。2014年启动的马来西亚马六甲皇京港及临海工业园是一个大型的填海旅游地产发展项目,包括邮轮及游艇码头、摩天轮、地标灯塔、酒店和度假村、遗产走廊、时尚购物区等。其涉及的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钢结构工程等内容,都是广东船舶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优势所在。
广船国际透露,近期该公司已经与马方进行了接洽,就修造船、钢结构制造、装备制造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广船国际计划积极参与《总体方案》中所提到的“一带一路”沿线重大项目建设,将液货船、海工装备、钢结构制作优势与国外项目的能源产业、港口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实现产能的国际转移,开辟新的市场。
广东省公务船建造的明星企业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今年的公务船研发建造计划也十分明确,就是要积极开发国家急需的快速公务船,努力争取承接新型大型救助船,巩固公务船建造基地的地位。
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表示,将全力配合和支持在船舶工业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一是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共性问题,向政府和相关主管机构上报。二是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互动,总结和介绍经验,让政策更好地落实。三是加强协会网站工作,建设协会微信平台,更好地传达市场、政策和企业信息。四是加强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及国内各地协会组织的交流,服务广东船舶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