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造船看大船重工如何拿订单
2016-06-27 17:16 | 辽宁日报 船厂动态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创新所带来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将引领企业走向不同的未来。
6月10日,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建造的世界首座具备生活居住、重型设施海上起重安装功能的自升式生活平台在荷兰交工,大连船舶重工以技术创新走上海外开拓之路。
今年1月份,大船重工自主研发、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10000TEU集装箱船“中海之春”,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签字交工。该船的交工,不仅实现了国内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新的飞跃,而且使我国成为继韩国、日本之后,跻身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之列。
提起“中海之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科技部部长牛淑鸿底气十足:“创新提升竞争力,这句话是我们企业的心声。我们的产品与同种类产品相比,不一样在哪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大家都在造船,但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足够,订单不够。怎样才能拿到订单?就看我们能不能创新。”
有了高科技产品,更需要广阔的市场。如何走活市场这盘棋?
“日本、韩国一直位于国际造船业的前列,跟他们竞争,除了技术要走在前面,根据市场走势来调整战略、合理布局更为重要。”牛淑鸿把产业布局比喻成一盘很大的棋局,“只有想到前面、做到前面,才能赢在前面。”
之前,只顾造船的大连船舶重工,转变了思路,创新了打法。通过市场布局,去年一年,围绕“做大海工,做精拆船,做强改装,做稳修船”的思路,大连船舶重工修船接单量大幅增加。通过开拓特种船改装市场,集团承接2艘集装箱船改装牲畜船项目,合同额近3000万美元,在与日、韩企业的竞争中,大连船舶重工不输分毫。
进军石化装备领域,大连船舶重工与新疆天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长兴岛化工项目上开展深入合作。在船用节能环保装备开发方面,大连船舶重工的节能导轮、双燃料船舶LNG 储气供气系统取得订单,标志着国内布局点位全面铺开。
未来在哪儿“两高一低”企业才有出路
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企业发展的未来。尤其在国际经济遇冷的境遇下,主动创新、主动升级的企业,才能把未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造船就像造车一样,全部流水线生产,全部数据网络传输,这是工业物联网应有的状态。”牛淑鸿认为,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两高一低”的企业才有出路。
企业如何才能达到“两高一低”?大连船舶重工把智能制造看作2016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多拉快跑”一直以来都是造船的目标,智能船舶具有低消耗、低成本、高智商的特点,优化了船舶营运效率。今年,大连船舶重工计划交工船舶26艘,实现销售收入234亿元。
国内造船业历经自动化、数字化,如今全面迈进智能化时代。采访中,记者看到“互联网+船舶”概念在大连船舶重工随处可见。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机器人……这一切都在为将来升级智能船厂打基础。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成为大连工业企业占领未来市场的制胜“神器”。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大连工业企业找准发力点,通过不断创新、多点布局、品质升级,一路咬牙坚持,最终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