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星:与时代同行的船舶机电修理大工匠

2017-02-23 13:16 | 中船集团 船界人物


2016年获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优秀人才文冲船坞机电工程部五工班总领班、高级技师

1988年,林一星从技校毕业后就分配到电工车间工作,他爱岗敬业、积极上进,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八年,凭借着对修船事业的一腔热情和执着,渐渐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过硬的船舶电气修理行家。

他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对钻研技术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

刚进厂的几年,他在船舶电气修理中遇到很多技术难题,这使他体会到当工人光靠体力是不够的。于是,他开始刻苦钻研船舶电工技术,一边工作,一边写技术心得,有疑难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并积极参加各类技术比赛。由于吃苦耐劳、勤学苦练,他的电工技术不断提高,迅速成为一名青年技术能手。1998年6月,他成为车间最年轻的工班长,开始独当一面,负责解决工班承修船舶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2005年初,香港太古公司集装箱船“基里巴斯”号首次进入文冲船坞改装。如果按照最初的设计图纸,将通道内的接驳电缆接线箱布置在合拢口两边,这种做法将大量浪费新电缆。为解决这一问题,林一星挺身而出,建议将船头接线箱移位安装于新分段合拢口后,重新选择电缆切割口。这一做法不仅使新分段安装的接线箱在前期施工时就能完成其接线工作,大大缩短了合拢后的生产周期,而且充分利用了船上原有电缆,节约了生产成本,为公司创造了近30万元的经济效益。

从电气到机电一体化的转变,他以惊人的速度和傲人的业绩向大家展示了实力。

由于工作出色,2006年2月,林一星被提拔为机电一工班总工长。作为一名总工长,除了要合理有效安排工程,确保安全、质量、周期外,还要处理整个工班的技术难题。

林一星深知自己的短板所在,他努力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并积极求教。努力加上天赋,短短几个月时间,林一星加强了对机械知识的了解,结合原有的电气知识,机电一体化的优势便突显出来。遇到实际问题时,林一星考虑问题更加缜密,使得先前对他能力尚存怀疑的钳工老师傅们刮目相看。

2011年10月19日,“土星”号进入工场改装,船东要求在3个月内,将散货船改为散货和液体苏打水两用船,这是当时文冲船坞承接的较大工程。在前期施工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该船整体生产进度有所滞后。林一星作为修理该船机电工程一线生产班组的总领班,面临着时间和压力的双重考验。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为了追回滞后的工期,林一星争先锋、打头阵,率先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经常加班到深夜,争取与时间赛跑。每当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细心观察、大胆尝试,凭借着多年的现场管理和技术沉淀,先后成功地解决了改装时“新加动力间组合动力组的定位”“P/V阀高位紧固”“货油泵的校中定位”等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技术难题,最终保证了生产周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与时间赛跑的胜利。

担任总领班以来,林一星延续了以技术服人的作风,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对于车间指派的任务,林一星总是综合考虑各个档口、工种的技术能力、人员组成,统筹安排工作,使得班组管理水平得到大大提高。2009~2011年间,他带领班组员工共修理船舶90余艘,创造机电产值近7400万元,排在各一线班组生产产值的首位。

他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勇做公司转型发展的先锋。

2011年年底,文冲船坞与SBM公司签订了“伊利亚贝拉”号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改装项目。2012年底,林一星被派往该项目任电仪总工长,主要负责该项目电仪施工的工艺、技术、质量、进度及后勤保障等工作,他通过对海工产品电仪工艺、规范的学习,提高对海工产品电仪施工的认识,同时利用多年的修造船经验,为该项目电仪施工提供工艺、质量、技术的保障,使该项目全部按期完成合同内工程,并顺利调试、完工出厂。此后,文冲船坞又承接了“玛丽卡”号、“萨卡里玛”号FPSO改装项目合同,林一星坚守在岗位第一线,带领其他施工人员攻克了各个技术难关,顺利完成两艘船的交付,为文冲船坞成功向海工业务转型作出了应有贡献。

2016年年初,文冲船坞为中国科学院改装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及万米深潜作业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科考船进入了新旧设备调试阶段,林一星利用自己在电气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及经验,带领调试组成员沉着应对,排解难题,先后完成重点项目的调试工作,确保了“探索一号”按期顺利出厂。

林一星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先后获得“广州市技术能手”“广州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中船集团技术能手”“广州市劳动模范”“中船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林一星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员工,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END

关键词: 林一星文冲船坞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