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造船业如何做到“临危不惧”?
2018-01-24 08:08 | 中国船舶报 国外造船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德国造船业经营稳定,产业结构优化,在豪华邮轮建造领域保持全球领先优势,其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做法,值得国内造船业研究和借鉴。
发展特点
以建造客船为主,产能利用率趋于下降
2008年船市危机导致德国造船业进入衰退期,造船三大指标大幅下降,大量中小船厂由于接不到订单而破产倒闭。2014年以来,豪华邮轮市场兴旺,带动德国造船业稳步回升,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大幅增长。2016年,德国新接订单119.3万CGT,同比增长59.1%;年末手持订单276.4万CGT,同比增长39.8%。
盈利水平相对稳定,船舶融资陷入困难
近年来,德国造船业盈利水平总体稳定,营业收入保持在50亿欧元以上,营业利润率稳定在4%左右。据VSM统计,2016年年德国船舶造修业务总收入约54.2亿欧元,同比增长5.9%,船舶出口收入比重为66.9%。从营业利润率看,1990年以来出现多次大幅波动,最近一次发生在2010年,之后营业利润率逐渐稳定在4%左右。
重视科研资金投入,推动行业持续创新
技术创新是德国造船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2012年德国造船业R&D投入增长至1.245亿欧元,较2008年6220万欧元翻了一番;R&D投入占德国造船业增加值比重,由2008年的4.4%上升至2012年的10.2%,显著高于OECD国家造船业3.0%的平均水平。
主要围绕“提效、减排、环保”三方面展开技术创新。船企、配套企业、船舶设计公司开展协同创新,设计推出满足流体力学、使用新能源和能源回收利用高的新船型。大量应用脱硫、氮氧化物还原技术及相关设备,积极开发满足天然气和双燃料要求的船用动力系统。海洋能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德国特种船舶研发。
加快兼并重组,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
外资成为德国造船业近期整合重组的主要力量。90年代以来,德国造船业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转型。第一次是1990年两德统一后,原东德造船业开展的现代化和私有化改造。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资大举进入兼并重组德国造船企业。与此同时,德国造船业也有国际化发展趋势。2014年,德国迈尔船厂收购芬兰图尔库造船厂70%股权,2015年4月又从芬兰政府收购余下股份,全资控股图尔库造船厂。
德国造船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一是通过加大投入和建立产业园区等,加强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造,提升船厂高端产品建造能力。二是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进多元化发展。三是多种手段盘活存量资产,如利用破产船企土地开发房地产业务,保留船厂历史建筑和遗址,建立船舶博物馆、教育基地等。
挑战与机遇
面临亚洲造船国家激烈竞争
目前,德国主要建造以豪华邮轮代表的高端船型,与中日韩错位竞争。但是随着中日韩造船业转型升级,德国高端船型市场将受到新的挑战。同时,中日韩非常重视发展船舶配套业,提升配套设备本土化率,也对德国船舶配套业产生威胁。
邮轮经济带动邮轮建造快速发展
邮轮经济火爆传导到邮轮建造市场,带来新接订单量大幅增长。德国多家船厂具有邮轮建造能力,形成了豪华邮轮、内河游轮等产品体系和品牌,截至2017年底,德国手持邮轮订单18艘、223.6万CGT。
环保新规推动新船型和配套设备需求增长
2016年IMO确定的全球0.5%硫排放控制将于2020年开始生效实施,为确保新法规生效后船舶可以满足要求,预计未来几年将会有约2万艘船舶安装废气洗涤器。新的环保规则规范陆续实施,将为德国造船和配套企业提供开发和安装更多环保设备的机会。
海上风电和北极航线带来显著影响
德国政府大力发展海上风电,计划到2030年使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在北海、波罗的海共建40座海上风电站,“风车”将达5000台。德国及欧洲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必然增加对海洋设备需求,也可能带来一大批工程船订单。
随着北极航道通航条件不断改善,未来全球对极地船舶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极地船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极地船舶的研制成为船舶市场上的一大亮点,也将成为德国造船业发展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