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日韩正合造能破冰的大型LNG船

2018-01-29 15:17 | 环球时报 船舷内外


中国显露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计划, 英国《金融时报》27日报道称,中国政府近期发表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是该国首部关于北极政策的白皮书。在书中,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北极沿岸投资基础设施,进行商业性试航,从而为开发北极航道以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铺路,同时也着眼于开发油气矿产资源和其他非矿产资源。近年来,因自然条件改变和国际贸易日益繁荣,北极地区所蕴含的机会与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

北极航线逐渐开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俄罗斯、挪威和日本开始研究利用北极航运的可能性。进入本世纪后,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出现了规模化的趋势。2010年北极东北航线有6艘船通行,2011年迅速增加到34艘。2011年日本货船首次经由北冰洋航线到达中国,2012年,液化天然气(LNG)船首次从挪威经由北冰洋航线抵达日本。中国商船2013年起至今也多次通行东北航道。

由于气候和融冰海域面积所限,北极航线只能夏季通航,且航行要求很高,根据俄罗斯北极航运局的规定,商船需由俄方破冰船引领通过海域,需缴纳通行费及破冰服务费。《日本经济新闻》称,为配合开发北冰洋油气资源,中日韩三国正合作打造新的、具有破冰功能的大型LNG运输船。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传统航道相比,船只沿东北航道从上海到鹿特丹可节约1/3的时间,沿西北航道从上海到纽约最多可节约1/4的时间,北极航道可以分担中国贸易最繁忙的几条集装箱航线的压力。

能源开采多方参与

在资源矿产方面,各国对北极油气的勘探开发早已开始。冷战时期,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波弗特海、纽芬兰海,西北欧直至俄罗斯附近的北海、格陵兰岛、挪威海、巴伦支海等都遍布了各大石油公司的足迹。近年来由于北极气候变暖,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受到的自然限制进一步放宽、其中,俄北冰洋亚马尔半岛、格达半岛天然气田被认为是新的一大油气生产点。

德国新闻电视台28日称,2008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北极占世界石油储量的约13%,全球天然气储量的30%,各国纷纷推出北极战略。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俄在亚马尔半岛项目上“投下重注”,该项目投资总额约270亿美元,预计每年将有超过300万吨LNG运往中国。积极在海外“找矿”的日本也在努力介入北极油气开发。2013年,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与俄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参与俄罗斯鄂霍茨克海大陆架油气项目;2016年12月的日俄确认将在俄远东“萨哈林2”和格达半岛等地油气项目上加强合作。

张侠介绍,俄罗斯北极区域内天然气产量占到总产量的94%以上;北极地区各类矿产都有较长的开发历史,如阿拉斯加的锌矿、俄罗斯的镍矿、加拿大的铁矿、格陵兰的稀土矿以及各种贵金属。中国可通过贸易参与到北极资源的开发中,尤其是能源合作,这对中国的能源多元化供给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北极地区的开发,中国可以提供基础设施的产能合作。

旅游与渔业潜力巨大

俄罗斯《消息报》近日报道称,“世界无国界”旅游协会发布消息称,中国游客越来越热衷极地游,2017年赴俄罗斯北极国家公园旅游的最大群体是中国游客,占游客总数的18%。与2016年相比,整体游客人数增长20%。俄罗斯北极国家公园称,目前游客可以通过途经北冰洋的北方航线乘船来公园参观。

坐拥极地资源的北欧国家在北极商业开发上也走在世界前列,欧盟也设立北极事务专员,希望参与北极经济活动。丹麦和挪威等国正在开发“北冰洋探险旅游”等旅游项目。同时,北欧国家也纷纷出产“北极制造”,包括鱼子酱、深海鱼、北极制药等产品,远销全球。张侠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北极的渔业产量很少,但业界也很关注北太平洋的渔场是否会随着海冰融化北移。

END

关键词: LNG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