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
2018-09-10 11:15 | 国际船舶网 在建新船
今天(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顺利下水。
据悉,“雪龙2”号由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基本设计,中船集团第708研究所负责详细设计。“雪龙2”号总长122.5米,设计排水量接近14000吨,总长122.5米、型宽22.3米、结构吃水8.3米,装载能力约为4500吨,最大航速16.8节,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具备双向破冰能力;装载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和DP-2动力定位系统,可同时搭载两架直升机,具有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设备;船上可搭载科考人员和船员共90人,续航力为2万海里,船上可生产淡水,自持力在额定人员编制情况下可达60天。
受限于破冰能力,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即使在夏季,他们仍被阻挡在南极大陆外围数十公里的陆缘冰区域,或北极点附近的北冰洋中心区。包括我国于1994年首航南极的“雪龙”号。
“雪龙2”号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的设计和建造符合最新规范要求,各项性能指标处于世界前列。相较于“雪龙”号,“雪龙2”号的能力更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为全球第一艘符合国际最新规则的极地科考船;二是安全性高,通过结构设计,具有很强的防寒能力,也很环保;三是破冰能力强,达到PC3级,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况下,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而且,它采用双向破冰设计。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转动180度,让船尾变成船头。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从而突出重围;四是智能化,拥有智能机舱,便于飞机在甲板上起降;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如与冰面刮擦后,能自动预警。
“雪龙2”号也是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该船入级中国船级社,入级符号i-ship(Hm,M)包括了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功能标志。智能船体是指该船具有船体监测系统及辅助决策系统,对船体具有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对船体结构厚度进行监控和强度评估等,保障船体结构安全;智能机舱是对主、辅机运行系统的实时监控,对机舱内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用于机械设备操作决策和维护保养计划的制定,确保在极地环境下机舱运行和维护的可靠。
“雪龙2”号于2016年12月开工建造,预计2019年交付使用,2019年7月驶往北冰洋,执行北极科考任务。该船交付后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考察船队,极大提升我国在极地海洋区域的综合考察能力。
“雪龙2”号十大设计亮点
1、在船型设计上以作业区海冰环境的适航性为首要条件,采用先进的PC3船体结构和动力系统设计并保证了12节的经济航速和在1.5米冰加0.2米雪的极地环境下具有2~3节的连续破冰指标。该性能指标在当前国际上同类极地科考船中属于先进行列。
2、充分考虑极区水平冰和冰脊冰分布的复杂性,优选双向破冰的船型,保证该船冰区通过性能与机动性能的统一;为我国发展破冰船艉向破冰技术提供重要先例。
3、首次在船前部采用箱型龙骨的船底结构,实现了船底重要声学设备避免气泡和碎冰影响与航行经济性之间的协调。
4、采用全回转电力推进,以实现高机动性能、节约船内空间、统筹工况差异、降低使用成本之间的有机协调、统一和优化。
5、选用DP2动力定位,既保证定位功能的常规冗余也提高动力定位耐受恶劣海况的指标,提高了该船在极区作业时较常见的小回旋空间、大风浪海况的安全性。
6、采用集中实验室格局、大空间作业车间和较大面积调查作业甲板设计,以及冰区月池系统的应用,实现调查实验功能的最大兼容与共享,与国际上专业的极地海洋科考布置和流程全面接轨。
7、新船设计满足最新实施的规则规范,如极地规则Polar Code以及最新国际公约TieIII的排放限值要求,新船建成后,在船舶安全性、环保性及科考作业适宜性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性。
8、新船水下辐射噪声参照国际最高标准ICE-209设计、上建振动噪声满足CCS最新COMF(V2/N2)的高要求。
9、新船将是国际上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智能船体iship-H保证船体结构安全、智能机舱iship-M确保在遥远的极地环境下机舱运行和维护的可靠;此外智能船舶助力编队管理、科考航次管理以及船站融合通讯。
10、新船重点考虑了长航程的人性化设计,在驾驶员轮替值班、实验室和甲板科考作业的保护性和便利性、健身活动场所的合理设置、房间的保温通风遮光、室外梯道防滑处理、马桶真空系统设计、冷凝水处理、茶水站、垃圾房、行李间、洗衣房等设置以及蔬菜、水果和淡水的便捷运输等方面。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雄姿(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