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船首航南极
2019-10-10 08:46 | 国际船舶网 船舶动态
10月9日上午10时6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拖轮的牵引下缓缓离开码头,从上海起航,首航南极,开始自己的处女航。
“雪龙2”号今年首航南极,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双龙探极”时代正式来临。届时,“雪龙2”号与“雪龙”号将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双船作业模式,这将极大提高极地科考效率,共同助推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
双向破冰是最大亮点
“雪龙2”号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详细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节~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
双向破冰是“雪龙2”号最大的亮点。我国极地科考主要选择在南北极海冰较少的夏季开展,即便如此,部分极地海域仍常年冰封,而现役“雪龙”船破冰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极地学科考察的需求。
“雪龙2”号采用两台7.5MW破冰型吊舱推进器,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双向破冰技术使“雪龙2”号在冰区的操纵性能得以极大提高,实现冰区快速掉头、转向,尤其是在南极近岸冰情复杂、水域狭窄的环境中,极大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
移动的科考作业平台
“雪龙2”号还有诸多过人之处。“雪龙2”号船舯设有160平方米的作业月池车间。车间内同时设有一个边长3.2米的方形月池及CTD收放系统,用于在完全冰区或恶劣海况下的科考作业。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雪龙2”配备了动力定位系统。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不仅让船舶停得更稳,还能辅助开展科学考察。例如,有的调查站点需要数小时停船作业,如果没有动力定位,作业过程中船舶极容易受风浪和海流影响偏离原位,从而产生观测误差。
“雪龙2”号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
“大块头”有“大智慧”
在国内的科考船大家庭中,“雪龙2”号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船舶”,装配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实验室及智能穿戴等。通过为全船设备配备各种传感器,实现全船信息的全方位智能感知、获取、交换和展示;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实现船舶和科考的智能化运行和辅助决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雪龙2”采用清洁设计,除满足最新极地规则中防污染要求外,船舶发电机组排气管均装有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SCR装置,优于国际海事组织最严格的环保要求。
“雪龙2”号科学调查能力突出,同时船上配有一架莱奥纳多AW169型直升机,用于承担寻找冰区航道、应急救援、人员运送、远距离科考作业、物资吊运等任务。
(右4红色衣服为郝俊杰)
作为船上唯一的保健医生,来自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郝俊杰随队出发,在未来的162天远航中,保障船上所有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极地医生,是南北极科考精英生命安全的守护神。极地医生没有外界支援,只能“单兵作战”,必须具备全科型诊断能力。出征前,郝俊杰经过了12个科室的轮训,将每一科最基本病理机制和诊疗手段进行逻辑融合与贯通,从而在面临复杂重症时可以做到头脑冷静,在简易诊断仪器条件下将临床误诊率降到最低点。
远洋最大的健康威胁是突发心梗等重大病症,特别在极地考察船上,由于海区气象条件差、气温低、船舱密封、动力震动等因素,船员心脏骤停的事件屡次发生。作为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一员资深老将,郝俊杰在救援队中负责重症监护室,多次在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的重大赛事中承担医疗保障工作,在历届马拉松赛事中确保人员零死亡,拥有过硬的生命抢救技术。
据悉,东方医院从2015年开始承担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健任务至今,共计派出6位医生,共承担8次中国南北极考察医疗保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