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船配业:单打不如群斗
2010-04-23 08:26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近日,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组织该省主要骨干船配企业召开主题为“加快广东船舶配套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的恳谈会,与会代表就如何加快船舶配套园建设、如何结合地区实际将广东工业能力转化为船舶配套业的竞争优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据了解,广东船舶配套产品目前的本土化率仅在7%左右,产值不到全国的3%,这一现象已引起广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积极听取意见、展开调研。业内专家认为,广东船配业更需要依托园区建设和产业引导,形成整体合力,以提升发展水平。目前,广东正从船舶工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船配业的布局、发展重点及产品国产化进程等进行全盘考量,实施造船基地与配套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策略,在大型造船基地附近,依托中央企业建立船用设备制造基地,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一个高水平的船舶配套工业体系。
加快园区建设形成集群效应
广州船舶配套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配套产品品种少、档次低,远远滞后于造船业的发展,而且,配套产业缺少组织和引导,各家企业“单打独斗”,原有的一些船舶联营厂家大都转为专门生产陆用设备的“旱鸭子”,其整体实力较弱。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部分配套企业“短视”以外,还与广东至今没有一个船配产业园有一定关系。
“建设配套园区是广东省船舶配套业实现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园区建设有助于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和合力,有助于企业资源形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广东船配企业普遍都认识到,单个企业力量有限,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广东船配业更需要依托园区建设和产业引导形成合力。
随着造船总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船舶配套项目也渐趋大型化、复杂化。一些大型配套项目往往涉及不同产业、行业,需要企业之间相互合作,需要统一设计、统筹采购。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广东一定要有一个“总装厂”的发展概念,需要高水平的“船厂”,需要填补空白的“主机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需求的配套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和范围不断扩大、造船成本不断上涨的市场环境下,更应尽快在省内建立起一个本土化的配套体系。为此,专家们提出了“就近配套”的建园原则,即在珠江口地区建设和发展广东省船舶配套集中区,提高本省船用设备装船率,完善本省船舶配套业生产体系;力争将该集中区在短期内打造成省内主要船舶配套生产基地,10年内建设成为国内较具影响力的船配基地。
业内专家还指出,船配园区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尽管从零开始,但要实现高起点发展,充分吸取国内外发展船配园的经验教训,通过引导和规划,避免因同质企业大量繁殖造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积极想办法跟踪有意向的客户,尽一切可能为其提供完善的服务,并在项目建设、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各方面进行帮扶;招商要内外兼顾,一方面接纳省内企业,另一方面吸引其他地区高端的船配企业。
将工业基础转变为竞争优势
虽然目前广东省船配企业数量少,但是从钢板等原材料到五金等半成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些与船配业相近的产业也较发达。在与广州龙穴造船基地近在咫尺的番禺,电缆产业发达,当地的一批名牌电缆厂均具备生产船用电缆的条件,可以增加或转型生产船用电缆。广东的电子工业也较为发达,其中广州无线电集团的通信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船舶电子产业,生产船舶配套导航、通讯和控制系统等电子产品水到渠成。广东的活动板房产量很高,这使得一些企业在生产船舶整体舱室方面极具优势。广东的家具制造全国闻名,随着我国客滚船、豪华游船、游艇等高附加值船舶制造业的起步,广东家具制造业“由陆向海”发展其实只有一步之遥。由此可见,依托现有产业的力量特别是其中的实力企业,广东船配业就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此外,广东还有许多“单打”冠军,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胡国良认为,这些“单打”冠军具备自己的优势,值得好好培育,将它们打造为船配行业中的“领头羊”。如华南建材(深圳)有限公司在船舶的舱室壁板制造方面就极具竞争力,除为本地配套外,还能为国外船企建造的船舶配套。据悉,目前该公司的板材产量已达到全球第一,其整体舱室产品为国内首创。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则已成功将大型甲板机械、起重机、海工吊机等船用配套设备销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业界人士认为,广东发展船舶配套业有基础、有优势,还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为广东船配产业腾飞或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现在急需要做的是依托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打造完整的包括船配产业在内的产业链,将“单打”冠军纳入体系化的船配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