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船配业发展“四需要”
2010-04-26 08:40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广东船配业的发展问题日前再次被提上日程,对于广东船配业的发展,许多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认为,政策扶持、建立统一平台等可促进广东船配业发展。
产业发展需要“火车头”
广东船舶配套业界普遍认为,作为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的广东船配产业缺少组织和引导,企业各自为政,难以与国内其他地区企业竞争。
广东顺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溪从事船舶配套业数十年,亲身经历了广东船配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辉煌到2000年后逐步衰落的过程。他指出,广东船配企业缺乏强有力的主管部门指导,缺乏主管部门重视。他认为,有关主管部门应对广东船配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作出引导,如指明研发方向、产品开发重点等。如果有权威组织进行统筹协调,确定具体的项目计划路线图,产业发展就能少走弯路。
海华电子企业(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铷也赞同这个观点。他建议,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成立船舶配套企业技术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统一调配资金、人才资源,进行产品研发。
广州航海仪器厂有限公司代表黄满华则希望通过统一的组织牵头,为船配企业提供资讯共享平台,打破船配产品全球联保等国际化瓶颈。
企业发展需要“政策拐杖”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广东船舶配套企业要实现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华南建材(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商跃祥认为,政府部门首先要支持企业“走出去”,船舶行业是一个处于国际竞争环境中的产业,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情况,才能长远发展。他还介绍了深圳市政府对企业参加海外展会的资金支持和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
陈清溪则对目前一些项目申报工作的流程提出了意见,由于缺乏对口主管部门,不少船舶配套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技改项目等审批时“不得其门而入”。他认为,政府不仅要理顺这些工作流程,还应明确重点发展企业名单,从而使企业获得实际的政策支持。
陈铷提出,政府部门的产业奖励政策应切实可行,如实行对成功通过产品认证、企业资格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对填补本地技术空白的产品研发成果进行奖励等政策,就很受企业欢迎。
黄满华则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能将具体的产业项目下放到船配企业,以扶持企业发展。
过冬良策需要“抱团取暖”
广东船配企业普遍认识到应以团队力量合力开拓市场,但一直以来都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未能“抱成团”。
黄满华提出了成立广东船配集团的设想。他提议,广东船配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半松散型的集团,以集团力量进行市场开拓、政府沟通等工作。他认为,通过这一模式,广东船配企业对外攻关能力能够增强,更容易进入船东、船企、设计院等客户的视线;与政府部门对话时可形成统一意见,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而在集团内部,也可做到企业之间互通信息,共享资源。
广州建峰特纺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耀东希望能建立本省优先配套制度,由省内配套企业优先向船舶企业提供产品。陈铷也建议,有关部门可推出船舶配套产品本地采购补贴政策,对使用本地船配产品的造船企业或船东提供补贴,支持和鼓励他们选用本地产品。
提高竞争力需要“产学研”合作
人才缺乏问题同样存在于广东船舶配套行业中。陈清溪介绍,由于很多新招聘毕业生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该公司采取了“师带徒”的模式培养技术人员。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副书记苏曙表示;企业和学校之间可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合作。在技能人才培训方面,企业可与学校加强沟通,通过在校生到企业实习的方式,使毕业生更快适应实际工作;学校也可根据企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在研发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专业培训课程,或由学校老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广州番禺远航螺旋桨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雄则指出,船配产业未来不仅需要制造方面的人才,还需要设计、研发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