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租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2-01-19 16:26 | 世界海运 租船市场
摘要:我国船舶租赁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08年金融危机后得到快速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与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导致海运市场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船舶租赁行业也面临诸多变局。通过总结船舶租赁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充分发挥船舶融资租赁优势,助推船舶租赁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前言
中国是海运大国,如今正在朝着海运强国目标稳步迈进。近年来,随着高耗低能的老旧船舶逐渐被淘汰,智能化、数字化、节能低耗的大型智能新造船舶被相继投入航运市场。航运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银行抵押贷款、证券化融资、企业直投等传统融资方式普遍存在融资成本高、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资金流动性差等缺点使得船舶租赁发展成为航运企业青睐的融资方式。
二、船舶租赁的特点与业务模式
船舶租赁,即出租人 ( 法定所有人/租赁企业 ) 在约定期限内赋予承租人 ( 经营人/航运企业 ) 船舶的全部所有权和运营控制权,代价为定期租赁/佣船款项。根据交易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两种主要形式。
船舶经营性租赁是由船东将其船舶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航运业经营活动,可分为定期租船 ( time charter ) 和光船租赁 ( bareboat charter )。[1]前者是指按一定期限租用船舶;后者则是一种租用船只的安排,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不配备船员的船舶。
而船舶融资性租赁则侧重提供融资服务,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需求向指定的出卖人购买船舶,出租人购买船舶后,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租期届满后承租人享有续租、购买或退回船舶的选择权的特殊交易。这一模式通常被称作“直租”。实践中,根据航运企业发展的需要,还衍生出“售后回租”模式,即航运企业将自有船舶出售给船舶租赁企业,然后由船舶租赁企业将该船舶回租给航运企业,并分期收取租金。
三、中国船舶租赁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船舶租赁行业起步于航运业繁荣时期,发展于航运业低谷时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船舶租赁企业迅速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截至2021年6月初,中国船舶租赁公司拥有船舶资产价值总额约为974亿美元,船舶共计2 380艘,其中存量船舶共计2 172艘合1.04亿总吨,占全球船队总规模的7%;而未交付船舶208艘合计1 550万总吨,占全球手持订单规模的11%。
( 一 ) 业务总量增长迅猛,所涉船舶领域逐渐拓宽
中国船舶租赁行业发展初期,船舶租赁公司多以国内业务为主,船舶的种类少、规模小,大多数是小型散货船和杂货船。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洲的银行受到影响,不断撤出船舶融资市场,中国船舶租赁行业趁机迅速占据市场。[3]
在2011—2014年间,中国租赁公司与地中海航运 ( MSC )、达飞轮船 ( CMA CGM ) 等头部班轮公司共签订了67艘8 000箱以上大型集装箱船的新造船融资租赁项目订单。
从2015年开始,中国船舶租赁行业涉及的船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船舶租赁企业快速拓宽了业务范围和扩大了目标客户群体,类似节能型散货船和超大型双燃料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LNG船等门槛较高的船型也逐渐为船舶租赁公司所接受。2017年初,招银金融租赁和Excelerate Energy就行业壁垒极高的液化天然气浮式存储及再汽化船舶 ( LNG-FSRU ) 完成售后回租交易。同年,工银金融租赁与BW Offshore就浮式生产储卸油船 ( FPSO ) 达成合作协议,通过认购优先股形式参股“BWCatcher”号FPSO。2020年,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及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就10条6.2万t纸浆船和16条21万t散货船达成经营性租赁项目并成功开始运作。这也反映出中国船舶租赁行业针对的客户级别越来越高,所涉船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新造船投资大幅减少,也对船舶租赁市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全球新造船投资降至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出于对市场周期性的谨慎态度以及对资产流动性的担忧,船舶租赁业务也大幅减少,仅为2019年的70%。尽管如此,中国船舶租赁公司在2020年仍总计投放了141亿美元,排名前15的船舶租赁企业中有5家新增船舶业务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 二 ) 船舶租赁企业数量增长迅猛,客户级别高,以融资性租赁业务为主
近年来,中国船舶租赁企业数量在快速增长。据克拉克森研究统计,截至2021年6月,目前国内开展船舶租赁业务的企业共78家,其中有国际船舶租赁业务的船舶租赁企业30家,剩余48家仅从事国内船舶租赁业务。若以租赁船舶的总吨计算,当前船舶资产排名前十的船舶租赁企业所持有船队及手持订单占国内全部船舶租赁企业的86%。而前十的船舶租赁企业中有6家为银行系租赁企业,可以说银行系租赁企业始终占据中国船舶融资租赁市场的主导地位。此外,各地方国有租赁公司也在尝试开展船舶租赁业务,2020年以来,有8家租赁公司首次开展船舶租赁业务,其中6家隶属各地方国资委。
从中国船舶租赁业务的客户来看,主要客户目标群体已经集中为各细分市场的一流船东,就2021年全年新增租赁船舶中,数量上有64%来自国外客户,近五成为各船型的头部船东,前20大中国船舶租赁的客户仅有三家为国内客户。从新增租赁船舶的客户区域来看,国内客户数量最多,其次为欧洲客户,分别为157家和100家。然而,从新增租赁船舶的总吨数来看,欧洲客户的船舶总吨数从2013年开始便遥遥领先。就船舶租赁涉及的船型来看,中国船舶租赁行业从以往主要围绕散货船租赁转变为现在各种船型的资产价格占比较为均衡,依次为集装箱船 ( 32% )、散货船 ( 25% )、油轮 ( 17% )、气体船 ( 14% )、海工装置 ( 4% ) 及其他 ( 8% )。中国船舶租赁行业所涉船型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此外,从业务类型来看,融资性租赁仍是中国船舶租赁企业的主要业务,2020年新增的327艘租赁船舶中,238艘为融资性租赁,仅89艘为经营性租赁。由此来看,操作简单、收益较高的融资性租赁更受市场欢迎。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船舶租赁行业发展至今在业务规模、客户级别以及业务多样性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拥有的船舶资产已经成为世界航运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之一。同时,中国船舶租赁行业也呈现出不断分化的趋势,头部的租赁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越发倾向于将资金倾斜于各船型一线经营业绩较好的航运企业,马太效应越发凸显。
( 三 ) 当前船舶租赁行业的问题
中国船舶租赁行业的蓬勃发展背后仍潜藏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船舶租赁业务涉及的船舶领域越来越多样化,客户级别越来越高,使得船舶租赁公司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对其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船舶租赁业务在越来越严格的金融监管环境下,自身风险控制水平亟待提高。面对金融监管部门高标准的监管要求,以及对融资租赁公司新的管理规定,船舶租赁企业需要加强对船舶融资资产的管理能力。此外,中国的船舶租赁企业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的历史很短,对于船舶资产领域的投资和周期性风险识别能力较弱。而船舶租赁企业相较航运企业,议价能力偏弱,在与同行的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有效把控市场整体风险的能力较弱。
其次,船舶租赁企业的业务同质化程度高。长期以来,由于融资性租赁的门槛较低,大部分船舶租赁企业都以融资性租赁为主,业务量经过早期的迅猛增长,近年开始呈现疲软的态势,受疫情的影响甚至开始大幅下滑。同时,对船舶相关专业门槛较高的经营性租赁业务的业务量增速十分缓慢,所涉及的资产总价更是低于融资性租赁数倍。值得一提的是,船舶租赁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银行逐渐退出船舶融资市场。当前,船舶租赁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势在必行,以规范行业内部竞争机制,避免出现“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形成新型竞合关系,促进船舶租赁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最后,非银行系船舶租赁企业以及航运企业的资金缺口仍然庞大。对于船舶租赁企业而言,中长期资金来源不够通畅,融资方案较少,资金需求量极大。而对于航运企业,特别是国内的航运企业而言,银行更偏向于为实力强的航运企业提供融资,而船舶租赁企业也更青睐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这样的偏好近年来尤为明显,这就意味着虽然中国船舶租赁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仍有大量国内的民营船东很难获取足够的融资资金。
简而言之,我国船舶租赁业务发展从业务性质上讲就是从信贷融资租赁业务逐渐发展到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业务并举。当前融资租赁业务已经进入同业竞争白热化阶段,经营租赁业务受到了广泛关注,头部租赁公司经营租赁业务占总资产比例已经很大,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四、船舶租赁行业的未来展望
新冠疫情的发展使得全球航运市场的复苏前景尚不明朗,船舶租赁行业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给船舶租赁企业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管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船舶租赁行业通过30年来的迅猛发展,积累了较多行业经验,行业同质化程度日趋严重,亟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应立足“十四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行业健康发展新格局。此外,2021年初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的工作要求。可以预见,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船舶租赁企业推出绿色船舶金融产品。[4]
( 一 ) 与专业机构深度合作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船舶租赁行业资产规模庞大,涉及船型种类丰富,业务多元化,逐渐从做强做大的高速发展阶段向追求做精做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目前国内经营性租赁业务逐渐增多,例如,民生金融租赁在近几年间一直扩大经营性租赁的业务比重,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
通常情况下,船舶租赁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处理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问题,如船舶管理、保险、法律等方面。随着经营性租赁业务的不断拓展,船舶租赁企业必须从资金提供方向资产管理人角色转变,深度参与客户对船舶设备的技术选择以及资产的投资和运营决策。第三方机构虽然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航运专业经营业务能力和商务处理能力略显不足,在重大资产经营决策问题上仍需船舶租赁企业来判断和决策,而船舶租赁企业目前也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船舶租赁企业有必要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此外,由于国内船舶租赁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船舶租赁企业与国内民营航运企业之间还未形成良的合作信任机制。市场标准化、透明化是建立信任机制最好的方式,即通过建立统一的行业惯例、行业协会来形成行业标准。通过行业协会,各家船舶租赁企业可以互通客户信用评级等不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逐渐形成统一的评级标准,这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的风险管控水平。短期内,第三方中介机构可以提供行业相关研究分析与信息咨询服务,承担部分行业协会的功能。
( 二 ) 建立船舶租赁行业核心竞争优势
融资性租赁的低门槛导致船舶租赁企业业务同质化的现象逐渐严重。一方面以银行系为主的头部船舶租赁企业始终占据着大多数的国内外优质客户;另一方面,剩余的船舶租赁企业由于议价能力较弱,彼此之间互相竞价导致恶性竞争或是为了提升业绩而降低风险控制水平。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船舶租赁企业还未能建立起自己核心竞争力,不具有区别于银行融资的竞争优势。
虽然船舶租赁企业在融资服务方面难以与银行比肩,但船舶租赁企业在对航运的专业管理能力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因此,更依赖专业性的经营性租赁可能逐渐成为船舶租赁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船舶租赁企业在航运业中的角色将逐渐从“幕后”走上“台前”,从“金融船东”的角色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船东角色,通过与承运商签订长期的期租租约获取稳定的收益。各个船舶租赁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对于特定船型的运营能力和商业判断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 三 ) 紧抓绿色船舶租赁机遇
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 2021年版 )》中就包含了绿色船舶制造、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船舶岸电、船舶节能锅炉制造、海洋能源开发、海洋渔业等与船舶行业直接相关的产业领域,为船舶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机遇。航运业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可以预见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达成之前,推动绿色船舶租赁的发展可能成为短期内船舶租赁行业业务增长的突破口。2021年7月21日,中国船舶租赁就成功定价发行了5亿美元绿色和蓝色双标签债券,主要用于发展绿色船舶租赁业务及现有债务的再融资。国内各大船舶租赁企业可以围绕绿色船舶研发、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开发绿色租赁模式,紧抓绿色金融政策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