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工业:大型国产储卸油平台“海上巨无霸”出海记
2024-12-03 06:54 | 央视网 船厂动态
11月2日,央视网聚焦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在《朝闻天下》节目报道了“一线调研·‘海上巨无霸’出海记”的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以《一线调研|单价超百亿 看大型国产储卸油平台是如何炼成的》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展现了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大型国产储卸油平台”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特别强调了其高难度的技术挑战、科研团队的不懈攻关,以及精密的调试工作,最终成功出海的相关案例。现摘要转发
今年前10个月,我国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过四成。其中,全球最大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在江苏南通成功出口,单价超过百亿元。按排水量计算,这样一个平台相当于5艘航母的排水量,是代表着全球最高水平的海工装备。“超级订单”的背后,是我国制造硬实力的提升。
大型国产储卸油平台是如何炼成的?
当记者抵达江苏南通海门基地时,码头边停放的上千辆自行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负责人说,因为船厂生产工作区的不断扩大,自行车成了工作人员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对比基地建立之初和现在的工程图,记者发现生产区的面积足足多了38万平方米。
招商重工生产管理部经理助理 赵智勇:我们目前手持订单比较多,而且高端船型占比也越来越大。
船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出口总额的85%都是来自停靠在码头边的这类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眼下这个“巨无霸”正在进行主船体的最后调试。船厂负责人说,想要打造这样一艘巨轮需要四十几个月,建造的难度相比于普通船也直接跳了好几级。
招商重工技术中心副经理 莫刚:这条船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并且分为十几个功能区。我们针对每一个功能区都成立了专项攻关小组,引进专业的人才和专家。
当记者进入主船体内部的时候,切实感受到了工程的复杂程度——甲板之下还有六层结构,密布着各种设备、管道和电缆,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仅仅走了三层就要花费十几分钟。面对如此复杂的技术挑战,企业“逐一击破”的方案派上了用场,就拿主船体最核心的部件——发电机来说,技术部门联合国内多个发电机企业,最终完成了首次国产化建造。
前不久,船厂成立了一个平均年龄仅30岁的创新部门——精益管理中心,汇集了技术、生产、工艺、IT等多个部门的骨干。
现在,经过几十轮升级改造后,平台主船体的国产化率已达到70%,企业前10个月的出口额也比去年的总量提高了近两倍。
拖航不易面临挑战 顺利远航开启作业
在生产储卸油平台的整体制造方面,船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技术攀登。但是造好船只是第一步,“巨无霸”出海还要面临什么新的挑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8月出口巴西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建造完成后在上海港进行了交付。由于平台本身没有动力,整个交付过程完全依赖其他船只拖拽,加之平台体形庞大、重量惊人,这无形中增加了交付的难度和风险。
招商重工生产管理部经理助理 赵智勇:经过几年的呕心沥血把这个船造出来,一旦在这个航道上因为拖带安全出现了一些事故,对整个行业来讲,可能都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
赵智勇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超100页的拖航方案。为确保这艘价值百亿元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顺利交付,团队提前一年就开始筹备,尽力将每一个可能的细节都考虑在内。
招商重工生产管理部经理助理 赵智勇:我们这个拖航方案大概是由9条拖轮再加两条警戒艇在内一共11条船实施这个拖带工作,整个拖航船队的长度大概在650多米,宽度80多米。这也是有史以来长江段最大规模的一次拖带任务。
拖航任务跨越江苏和上海水域,在各地海事局的协调下,“巨无霸”获得了绿色通道。
江苏南通海门海事处处长 程磊:我当时就在海巡艇上,看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大国重器,能够顺利交付,心里感到非常开心。
眼下,这艘8月出口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经过三个月的远洋航行,已经抵达巴西海域,开启了长达35年不返港的深海作业。
船舶产业链 连接上下游“链”向全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储卸油平台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设计复杂,上下游产业链很长,涉及材料、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价值上百亿元的储卸油平台出口,不仅体现我国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的攀高式发展,还为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很多新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