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船市场掀起“日本船VS中国船”价值博弈
2025-03-21 18:49 | 海运圈聚焦 二手船市场
美国港口费提案尚未落地,但其震波已迅速传导至二手船市场,掀起了一场围绕“日本船”与“中国船”的价值分化与博弈热潮。
希腊船舶经纪公司Allied Shipbroking最新周报指出,尽管目前全面评估该提议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初步迹象显示,船东已开始重新评估其船队策略,并探索其他采购选择。
分析师注意到,买家对中国建造的资产风险进行审慎评估的同时,对日本建造的散货船兴趣日益浓厚。然而,尽管租船市场状况有所改善,船东并未急于交易。相反,许多人采取“观望”态度,在做出决策前仔细权衡各种选择。
船舶经纪公司WeberSeas的观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趋势,日本建造的船只需求强劲,但供应却捉襟见肘——许多船东选择捂盘惜售,期待未来价值溢价。
与此同时,中国建造船舶的市场处境正悄然恶化。多家船舶经纪公司报告显示,中国船在销售清单上的数量显著下降,即便易手,也多为中国买家接盘。
租船市场同样出现微妙变化:租家对长期租用中国船的兴趣下滑,尤其是在前往美国墨西哥湾的航线上,一些中国船东和运营商似乎对将船舶派往美国持犹豫态度。
Allied预测,若趋势持续,日本船卖家将占据议价主动权,价格溢价可期;而中国船则可能被迫降价求售,资产价值分化将愈发显著。数据显示,极灵便型与超灵便型船队中近50%由中国船厂建造,这一细分市场的下行压力尤为突出。
面对不确定性,船东并未急于下注,而是选择“以静制动”。Allied与WeberSeas均指出,尽管租船市场有所回暖,交易活跃度却未同步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船东的观望态度源于多重考量:一是等待3月24日美国公开听证会的最终结果,以明确提案的实施细则与影响范围;二是评估日本船供应的稀缺性与价格走势,避免盲目追高;三是权衡中国船的处置策略,是低价抛售还是调整航线以规避美国市场。
克拉克森此前指出,美国港口费提案将引发和美国海运贸易相关的运费市场、租船市场和二手船市场的收益和资产价格“分层化”趋势。在船队运力部署层面,中国建造船舶面临高昂港口费用将降低中国建造船舶在租船市场和船舶交易市场中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其他造船国家/地区的竞争力。
克拉克森研究初步预计,若保持当前运力部署并按照提案的收费结构组合,将导致海运额外成本大幅增加,理论上港口费用将高达400亿-520亿美元/年。同时,克拉克森研究估算2024年全球货运船队收益预估值为3200亿美元。一方面,经营船东寻求成本转嫁,另一方面船东运力部署调整也将造成运力供给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海运运输低效环境,海运运费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