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

2025-07-13 19:03 | 国际船舶网 在建新船


7月13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为同济大学建造的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在上海正式交付。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长金宏松,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兵,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同济”号交船仪式并分别致辞。

同济大学原党委书记方守恩、陈大可院士、宋君强院士、王军成院士、翦知湣院士、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副所长李维林、中国船级社副总裁张庆文、中船704研究所所长助理陈次祥、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寻正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首席工程师周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方银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娄永琪、崂山实验室副主任吴能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福海、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蒋磊、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等出席,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主持仪式。

参加仪式的还有来自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宝山区科技创新开发管委会,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国贸海运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海军装备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以及同济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及师生代表。

裘文进表示,“同济”号为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开发海洋资源等提供坚实装备支撑,同时将助力上海在智慧海洋、绿色海洋、深海探索等前沿方向上实现更大突破。“同济”号具备系统完善的科教功能,为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提供了优质载体,为在真实海洋场景中学习与研究,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支撑,推动上海高校教育从“课堂”走向“深蓝”。

赵震表示,“同济”号的建成,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沉浸式学习平台。它不仅是一艘科考船,更是一所“漂浮在海上的大学”。学生不仅可以边行驶边学习,边操作边分析,而且能够与重大科研项目无缝接轨,在真实的作业任务中提升综合能力。期待同济大学打造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范式。

屈炜表示,同济大学聚焦“深钻、深网、深潜”,在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海底观测的科学与技术结合、海洋科学国际合作等方面成果显著。海洋科学考察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同济”号科考船理念先进、设计自主、性能优异,必将为同济大学进一步开展海洋科考和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金宏松表示,从牵头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到主持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航次,再到“同济”号交付使用,每一步都彰显同济大学对“深钻、深潜、深网”事业发展的执着与担当。期待同济大学以“同济”号交付为新的起点,在海洋科研的广阔天地间勇攀高峰,助力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从上海启航,迈向深蓝,走向世界,谱写新的华章。

罗兵表示,希望“同济”号在未来的科考航程中能安全、高效、圆满地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不断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黄埔文冲一定坚决完成好该项目的后续保障服务工作,为“同济”号顺利履行使命保驾护航,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郑庆华表示,“同济”号即将鸣笛启航,这是同济大学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将推动海洋学科实现从基础研究向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转型,进一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支撑、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体系。学校将把“同济”号作为海洋学科创新布局的关键载体,着力打造培养海洋专业精英的“摇篮”、突破关键技术的“熔炉”、服务国家战略的“旗舰”,奋力书写海洋强国的同济新答卷。

交船仪式上,罗兵、石振明分别代表中船黄埔文冲和同济大学交换交船文件,标志着“同济”号正式交付。郑庆华、陈大可、宋君强、王军成、翦知湣、罗兵、李维林、陈次祥、张庆文、娄永琪、寻正来、周宁共同为“同济”号交付推杆。

“同济”号是一艘2000吨级新一代绿色、静音、智能型综合科考船,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研发设计,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科考调查,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同济大学着力打造的“海上校区”。“同济”号于2024年4月开工建造,今年1月下水,5月完成综合海试。

“同济”号总长81.5米,型宽15米,型深6.9米,最大航速16节,续航力8000海里,载员45人,自持力35天,采用国产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是国内首个取得中国船级社(CCS)智能船舶规范i-ship(R1,No,E,I)四个智能符号的海洋级综合科考船,分别是岸基远程遥控、开阔水域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构建了“感知—决策—协同—控制”全链路闭环系统。

“同济”号具备全方位智能感知能力,能够利用多种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形成“空—海—海底”立体探测网络;具备智能化决策支持能力,搭载先进的船载数据中心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自动生成或优化科考航线和作业方案;具备高效协同通信能力,实现船载数据与岸基指挥中心、合作科研机构的实时双向传输等;具备集成化智能控制能力,实现航线自动规划、自适应航速优化、智能避碰、高精度动力定位等功能,确保航行安全高效,可显著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节约运行成本。

作为一艘融合尖端科技、多学科协作的“海上校区”,“同济”号将为师生带来从课堂到“移动实验室”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船上可以模块化搭载多种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艇等移动与固定观测节点自组网装备,学生可直接参与海洋地质勘探、海洋生态采样、装备试验等任务。这种“边航行、边实验、边分析”的模式,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课题,极大提升学习深度。

船内划分出460平方米甲板作业区、320平方米实验室及阶梯教室、会议区等空间,可容纳多学科团队同时协作。一次科考航次中,学生可同步完成海底地形测绘(地质学)、水体污染物监测(环境科学)、ROV维修(工程学)等任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船舶动力方面,该船采用了先进的直流母排+磷酸铁锂电池组的混合动力系统,相较于同类科考船的能耗降低约8%。该船的智能能效系统,航行智能规划功能可显著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节约运行成本。

该船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作业型ROV、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及多种类无人系统,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可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大气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海底地形与地貌、底质与构造、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综合调查以及海洋调查装备试验等工作,亦可承担故障检测、维修、敷设及后冲埋、海底路由调查及扫测、风电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务。

在开阔水域航行时,该船可以将船舶航行控制权切换至自主航行系统,借助先进的感知设备洞悉水域情况,获取各种航行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处理后形成决策动作,根据可遇风险程度自主避碰、自动驾驶,极大地减轻船员的工作压力,降低人为失误导致事故的风险;亦可以通过先进的传感器、通讯网络以及强大的人工算法,实现船岸之间的实时、高效信息交互和精准控制。在岸端,专业操作人员借助该船5G等高速通讯网络,远程遥控船舶的航行方向、速度、舵角等参数,下达精准的指令,确保船舶在复杂多变的水域中安全、稳定地航行。

该船在2000吨级船舶平台基础上,通过优化布局,设计出460平方米的甲板作业面积、320平方米的实验室区域、人均10.2平方米的居住舱室和总计一百多平方米的会议区、阶梯教室、休闲区、健身区等,以较小的体量实现了3000吨级科考船的作业能力。

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负责的外形与内装设计也是“同济”号的一大亮点。船体外观飘逸轻盈,像一个时尚的现代建筑,船内明快的色调、清新的装饰、个性化定制,令人顿感舒适惬意,如同“社区”和“家”一般温馨。舱内设置宽敞明亮的餐厅、休闲区及健身空间,并引入自然光照设计,缓解长期封闭环境带来的压抑感。全船采用高效隔音材料和减振系统,显著降低机舱噪音对生活区的影响。工作区自动调节温湿度、照明亮度,保证工作环境舒适。全船覆盖高速卫星网络,支持师生与家人高清视频通话。

交付后,“同济”号将用于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学生海上实习等需求,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装备保障。

依托“同济”号,同济大学将围绕“气候演变热带驱动”和“西太平洋地质演变”两大长期学术目标,夯实基础研究的厚度,打造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汇聚学校测绘、土木、环境、电子与信息工程和机械等学科的涉海力量,共同开展海洋探测技术的攻关,实现从基础研究向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转型;培养出更多扎实掌握海洋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科发展的实力。

END

关键词: 黄埔文冲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