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还是必然?集运市场供需再平衡

2025-07-20 19:08 | 航运界 集运市场


航运界网消息,尽管受到包括特朗普2.0关税、“301调查”以及中东紧张局势等一系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2025年截至目前,集运市场似乎在不经意间又找到了“供需平衡”,继续跑赢其他细分市场。

供需平衡,这是航运业发展的核心命题。总体而言,Alphaliner数据显示,全球集装箱船队处于满负荷运营状态,闲置船舶数量仍保持在低位。

事实上,至少在过去18个月里,分析师不断地警告称,集运市场将面临“运力过剩”的危机,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订造的大量新船陆续投入营运,而航运需求在疫情后开始“正常化”......然而,随后的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导致绕航在2024年又一次拯救了集运业。

不得不得说,尽管全世界都称特朗普为“特不靠谱”或者“TACO”,但他确实牛,他的关税的“推文”,就可以让集运市场瞬息万变,“暂停潮”,“抢运潮”......

分析师表示,“集运市场的供需基本面肯定是几乎每周都在变化,如果不是每天的话。”

整体而言,对于需求而言,特朗普2.0关税肯定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对于运力供给而言,红海危机则是另一个关键变量。

BIMCO预测,集运市场货运需求前景依旧稳健

BIMCO首席航运分析师Niels Rasmussen先生表示,“我们认为集运市场需求前景依然稳定——这与先前报告的判断一致。尽管美国推出新贸易政策带来不确定性,但并未改变这一前景。2025至2026年供需平衡或小幅趋弱,关键原因在于,红海-苏伊士运河航线恢复常规通航的可能性已被排除。”

与此同时,集装箱贸易统计(CTS)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3%。尽管CTS数据存在两个月的时间滞后,但根据集运市场目前的实际现状,除美国外,大多数航线的货运量似乎持续强劲。

Alphaliner2025年7月18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增长了4.1%,船队达到7354艘,舱位3272万TEU,新增船舶165艘或128万TEU。

简言之,尽管从订造到交付之间至少有2年的时间差,事实上,集运市场似乎在不经意间找到了平衡。这是幸运还是必然?

现货运价跌回“关税”前水平,企稳

分析师表示,数据显示,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基本稳定,多数航线市场运价出现回落,拖累综合指数下跌。

具体而言,截至7月18日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SCFI)为1646.90点,较上期下跌5.0%。

图源:追船人 章涵

其中,欧洲航线,运输需求保持稳定,市场运价小幅下行。7月18日,上海港出口至欧洲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为2079美元/TEU,较上期微跌1.0%;地中海航线,市场行情与欧洲航线保持同步,上海港出口至地中海基本港市场运价为2528美元/TEU,较上期下跌5.2%。

北美航线,运输需求缺乏进一步增长的动能,市场运价承压下跌。上海-美西运价下跌2.4%,至2142美元/FEU;上海-美东航线运价周环比下跌13.4%,至3612美元/FEU。

与此同时,截至7月17日,Drewry世界集装箱运价指数(WCI)环比上周下跌2.6%,约为2602美元/FEU。

Drewry指出,WCI在过去5周连续下跌,这表明此前因美国“暂停”提高关税而出现的美国进口激增现象,并未能像最初预期的那样产生持久影响。

其中,从中国出发的航线,上海-鹿特丹下跌1%至3334美元/FEU,上海-热那亚下跌1%至3450美元/FEU。与此同时,上海-纽约周环比下跌6%至4539美元/FEU,但较5月8日(10周前)仍上涨24%。上海-洛杉矶下跌4%至2817美元/FEU,但仍比10周前高4%。

Alphaliner2025年7月18日数据显示,过去6个月,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增长了4.1%,船队达到7354艘,舱位3272万TEU,新增船舶165艘或128万TEU。

事实上,Alphaliner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跨大西洋航线每周实际运力为166780TEU,较2025年1月6日增长19921TEU或+13.6%;跨太平洋航线每周实际运力为573747TEU,同比增加12917TEU或+2.3%;亚欧航线每周实际运力为507976TEU,同比增长27133TEU或5.6%。

事实上,随着特朗普2.0关税冲击波的消退,这也反映随着旺季的到来,各条主要航线上的运力正在扩张。

头部班轮公司的运力变化

集运市场曾经最大的护城河就是船队运力规模。显然,目前每家班轮公司都有其独特的船队发展思路,特别是在班轮联盟重组的大背景下,头部班轮公司更倾向于超额订造新船,以满足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Alphaliner数据显示,MSC运力在2024年7月19日正式迈过600万TEU大关,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运力超过600万TEU的班轮巨头。

Alphaliner数据显示,截至目前,MSC运力增加了41万TEU或6.5%。目前MSC共运营926艘船,总运力671.4万TEU,其中自有船舶648艘,租入船舶278艘,市场份额达到前所未有的20.6%。此外MSC还有新造船订单129艘,总运力近217.1万TEU,这甚至超过全球排名第6的海洋网联船务(ONE)整个船队的运力。

截至目前,MSC现有运力领先排名第二的马士基212万TEU,这也比ONE的现有运力还多。

自从马士基失去了“全球最大班轮公司”的称号后,便拒绝与MSC展开运力扩张竞争,而是执行将其全球运力水平保持在420-440万TEU之间的策略。截至目前,其船队实际运力已接近460万TEU,今年增长了4.0%或19万TEU,这主要是适应从2M联盟向“双子星”网络过渡所需的额外运力相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lphaliner数据显示,达飞集团运力也突破了400万TEU,达到401.4万TEU,成为继MSC和马士基之后,第三家运力突破400万TEU的班轮公司。

太平船务运力增速最高

Alphaliner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太平船务(PIL)运力增长了10.6%,增速最高。事实上,在头部班轮公司中,只有以星(ZIM)运力下降,减少了-2.4%或18457TEU。

头部班轮公司集装箱船订单

日前,MSC又在2家中国船厂增订22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其中一家船厂建造4艘,另一家建造2艘。与此同时,MSC将其早先在外高桥造船订造6艘LNG双燃料19000TEU集装箱船升级为22000TEU。

截至目前,MSC手持订单129艘,217万TEU,占现有运力的32.3%。总体而言,MSC目前订造的2万TEU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已达54艘,价值约120亿美元。这表明MSC仍需要更多超大型集装箱船,以满足其独立运营亚欧航线的需求。

马士基目前的手持订单50艘,68.2万TEU,占现有总运力的14.9%。达飞集团手持订单94艘,148.9万TEU,占现有总运力的37.1%。

Alphaliner表示,“凭借仅次于MSC的订单量,未来几年,达飞集团可能会在未来几年与马士基的实力不相上下。”

与此同时,万海航运和太平船务手持订单占现有运力分别达到68.5%和48.4%,也表明他们正在显著扩张自己的船队,为未来全球航运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做好充分准备。

7月17日,阳明海运官宣,作为船队优化计划的一部分,阳明海运董事会批准了在韩华海洋订造7艘15000TEU级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计划于2028年至2029年交付。

阳明海运董事长蔡丰明博士还表示,“将向公司董事提议建造2万箱船舶,并部署在亚欧航线上,以满足对欧洲的出口需求。” 这表明最为谨慎的阳明海运也在跟进,通过适度扩张运力,以满足全球贸易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

简言之,所谓幸运,不过是做对了这件事。“大争之世”下,不同的危机正成为新常态的市况下,正是头部班轮公司贯彻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投资船舶、码头、仓库等重资产,使得全球供应链具有更强的韧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在航运界网看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环境下,集运市场拥有一定的运力冗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如果参照公共汽车、地铁在内的“班车”运营,就非常容易理解。与此同时,保持一定的运力冗余,这有助于平衡市场供需,并提供一定的灵活性,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亦或应对类似红海危机......

换言之,尽管运力冗余和库存都需要“钱”,在数智化的时代,总有“落后”或被“浪费”的错觉,但事实上,从长期来看,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这也是疫情对“Just in Time”供应链的一种修正。

END

关键词: 集装箱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