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造船厂又一条船体加工智能生产线投用
2025-08-16 16:57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近日,芜湖造船厂新投资建设的船体加工智能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这条贯穿“火焰/等离子切割—预拼板—正/反面焊接—自动划线与纵骨吊装—纵骨安装焊接—人工修补打磨”全流程的自动化产线,将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车间生产模式,推动产能、成本、质量三大核心指标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车间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芜湖造船厂智能生产线精准锚定2025年生产目标,投产后能够月产平直板片增至253个(平直分段占比40%),较原有月产能(约200只)提升超25%。通过引入机器人双班作业模式(月产最高260片),配合辊道智能流转系统,生产线实现“人换机不停”的连续作业,大幅缩短订单交付周期,有效破解旺季产能瓶颈。
生产线集成智能工位与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质量数据闭环体系。机器人自动完成切割、焊接、划线等核心工序,仅末端修补打磨保留人工干预,板格平整度控制在≤2mm,焊接变形精度与表面成型质量显著提升,质量废返率大幅降低,质量成本减少5%以上。实时采集的加工数据与质量参数,形成“标准可追溯、问题可预警”的智能管控模式,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品质保障。
生产线以“自动化替代+技术革新”双轮驱动,实现全链条成本优化:通过重构人力配置,单班作业人数从35人精简至20人,双班年节约人工成本达300万元(按人均年成本10万元计);激光跟踪焊接技术(精度±0.15mm)使焊材消耗减少23%,机械矫平工艺替代传统火工矫平,年节约乙炔气体费用26万元,同时焊接热输入量降低23%带动月耗电量同比下降,绿色制造与成本管控实现深度融合。
该生产线数控系统支持快速调整加工参数,当需要切换不同规格的船体构件(如不同尺寸的板材、不同间距的纵骨)时,只需修改程序参数,无需大量调整设备机械结构,相比传统人工产线更易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增强造船厂对订单变化的响应能力。
目前,加工车间生产从“分段离散”转向“连续智能”,工序衔接效率提升超30%;同步推进的员工数字化技能培训,正推动操作团队向“智能运维”角色转型,人力价值从重复劳动中释放,聚焦设备监控、数据解读等核心环节。此外,机械矫平、节能焊接等技术的应用,年减少乙炔使用量超18吨,用电效率提升23%,助力车间向低碳制造迈进。
自2017年以来,芜湖造船厂致力于推动“造车思维造船”思维模式变革,通过汽车行业的降维带动造船行业的升维,加速“智能化造船”进程,逐步实现机器代人。从2019年9月,加工车间建成行业首套多工作台、离散非标组件自动焊接工作站,6年期间陆续建成智能下料中心、管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小组、中组、大组立焊接产线、智能下料车间、智能部件焊接车间、智能仓储车间等智能化生产设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逐步推进百年芜船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之路。
芜湖造船厂将以加工车间智能化升级为未来五年“智能智造”战略起点, 聚焦打造行业标杆示范场景。重点建成智能化船体车间,实现车间MES系统初步上线运行,致力构建集高效产能、精准质量、绿色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化示范场景,为精益生产提供硬支撑,并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方案,为后续数字化升级奠定基础、提供参考。 推动自动化产线向智能化全面升级,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实现全厂级业务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提升协同效率。最终实现关键制造单元的“自主决策”能力与整体制造流程的“自组织”协同优化,全面提升制造效率、敏捷性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船舶制造业的智能化全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