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订单229艘!中国重工上半年净利润大增
2025-09-01 06:14 | 国际船舶网 船舶股票
8月29日晚间,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27.07%。
根据公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工实现营业收入326.21亿元,同比增长47.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45亿元,同比增长227.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73亿元,同比增长231.91%。
报告期内,中国重工把握船舶行业发展态势,进一步发挥主建船型批量建造优势,强化精益管理,深化成本管控,着力提升效率效益,民船产量大幅增加,营业收入相应增长,经营业绩同比明显提升。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1.56亿元,上年同期为-59.57亿元。
中国重工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业务,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板块。公司旗下拥有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形成了好望角型散货船、超大型矿砂船、超大型集装箱船、LR2型成品油船、VLCC、大型LNG运输船等多个优势船型。
报告期内,中国重工完成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坚决履行兴装强军首责,确保各项装备研制任务按期完成。
二是民船生产经营加速推进。生产方面,共完工民船34艘373.9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34.83%)、109.69 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 30.12%)。公司持续强化生产计划管理,着力提升生产效率,民船生产均按计划或提前交付。报告期内,大连造船在建LNG 船所有节点全部按期或提前完成;交付双燃料 16000TEU 集装箱船,实现燃油、燃气二合一试航,实现小坞生产线建造大型集装箱船;在建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均提前年度计划完成交船;11.5万吨成品油船提前合同期118 天交付完成。北海造船交付6艘21万吨系列氨预留散货船,交船周期较2024 年进一步缩短。
经营方面,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全球新造船市场行情出现一定扰动,公司聚焦国际高端客户市场,强化与国内央企战略合作,持续推动主建船型接单及生效,上半年新接及生效民船订单共47艘838.26 万载重吨163.67万修正总吨,同比下降28.18%,新接订单排期至2029年。新接订单中绿色船型占比达35.19%,主建船型占比、批量订单占比双超90%。
报告期内,大连造船批量承接 VLCC、11.5万吨液氨双燃料油船等订单,承接17.5万方绿色双燃料LNG船,主建船型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武昌造船稳抓油船需求,批量承接25900DWT不锈钢化学品船。北海造船连续批量承接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和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21万吨散货船和32.5万吨矿砂船手持订单量持续领先。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重工手持订单229艘3493.92万载重吨,以载重吨计较上年末增长15.3%。手持订单中,绿色船型、中高端船型占比持续提升。
三是深化改革,战略重组稳步推进。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已经取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正在稳步推进。
四是优化创新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重工着力推动数智赋能,全面提升研发、设计、生产、供应、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稳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推进新产品开发储备,加快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和绿色智能化转型,提升公司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是贯彻落实精益生产理念,不断提升效率效益。中国重工贯彻落实中船集团精益造船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精益管理,加快实施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供应链管理,有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深化成本管控及两金压降措施,统筹降本增效及风险防控,不断提升管控效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交易正在推进中。本次交易将导致中国重工不再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并被注销,公司A股股票终止上市日期为2025年9月5日。
据了解,去年9月,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共同发布重组交易预案,金额高达1151.50亿元。本次重组交易是截至目前A股资本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重组项目,也是截至目前全球船舶行业交易金额最大的企业合并案例。
此次交易中,中国船舶为吸收合并方,中国重工为被吸收合并方。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将承继及承接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中国船舶作为存续公司,总资产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年收入规模突破1300亿元,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完备的上市造船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