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造船业“滩涂式”转向“集约化”

2012-05-28 16:33 | 中国水运报 国内造船


      

随着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战略的深入实施,广西内河造船业风景独好。今年以来,贵港市平均每天都有一艘新船下水。2011年,该市建造各类船舶450艘、92万载重吨,工业总产值27.8亿元,同比增长18.6%。目前,该市从事修造船业的人员3000多人,年造船能力120万载重吨。

从“滩涂式”转向“集约化”

5月15日,笔者在桂平市看到,江边几十座船台一字排满,焊光点点,机声轰鸣。“截至目前,今年我们厂接到100艘船订单,比去年增加30艘。”桂平市大众船厂办公室主任莫延生说。

几年前,“滩涂造船”在贵港沿江非常普遍。有人戏称:“租一块滩涂,搭几块砖头,雇一些民工,经过半年的敲敲打打,一艘几百吨的船舶便下水了。”

“这样的滩涂作坊,不但质量难以保障,更难以将造船业做大做强。”贵港市工信委主任黄汉洋告诉笔者,“对此,贵港市政府出台了船舶修造业管理办法,对船舶修造企业从行业准入、规划布局、用地要求、投资强度、生产设施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订单造船,逐步改变目前靠出租船台的落后造船模式,促进船舶修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贵港市江南船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麦少平先行一步,2009年,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搬迁船厂,建成1500-2500吨级船舶生产船台13座,2500-5000吨级船舶生产船台7座,生产能力从2万载重吨增至8万载重吨。

在贵港市江南船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安装龙门吊,公司正在扩建构件生产车间、配件制造加工车间,船舶生产厂房、船坞等。今年,该公司投资600万元购买新设备和新建厂房。麦少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改变过去在滩涂租船台的发展模式,购买新设备,改进工艺,转向订单造船,提升造船质量,缩短造船周期,为将来创出自己的品牌打基础。”

为进一步引导造船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期,贵港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两个船舶工业集中区”,重点规划发展贵港(台湾)产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和桂平市长安工业园造船工业集中区,以及打造“三个基地”,即“建造基地、修船基地和拆船基地”。

当前,贵港市正进行船舶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将贵港市江南船业公司、广西利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和广西万里船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纳入贵港(台湾)产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将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和桂平市广信船舶修造厂前后2公里的岸线范围规划为桂平市长安工业园造船工业集中区。计划在每个船舶集中区内布局1-5家船舶生产企业、1家修船企业、1家拆船企业、若干家船舶配套企业,逐步引导船舶制造业、船舶配套业和船舶与船用配套产品交易市场的集聚。

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随着沿江工业的不断发展,华强、华电、华润、台泥集团相继布点沿江,贵港的货物从过去中转煤炭、矿石、玉米等为主,转为吞吐本地建材、白糖、钢材、五金产品等货源为主。沿江产业发展带旺了航运业,也带火了船舶制造业。

莫延生告诉笔者:“航道提升,造船都在1000-3000吨级。随着西江运输货物的多元化,我们正在生产既能满足集装箱,也能满足件杂货的箱货两用及多用途船型。”

与此同时,随着贵港货物吞吐能力的不断提升,船舶数量迅速增加,修船业也发展起来。贵港市着力扶持修船业发展,计划在贵港(台湾)产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和桂平市长安工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布点1家修船企业,加快建设大型修船厂,不断提高修船技术含量,扩大修船类别,提高修船经济效益。

随着西江航道整治和航道等级的提升,船舶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原有的小吨位船舶将不断被淘汰,为拆船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贵港市计划在贵港(台湾)产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和桂平市长安工业园造船工业集中区,分别引进1家年拆解量达到10万吨的骨干企业。

END

关键词: 贵港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