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无订单造船”高风险突显

2009-05-11 17:18 | 中国船舶报 船厂动态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造船市场进入下滑行情阶段,但国内船企大多由于手持订单较为饱满,今明两年的生产仍可维持运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曾经盛行于浙江沿海一带的“无订单造船”的风险变得格外凸显,据了解,在温州、台州等地目前至少有数十艘已经建造完工的新船无法出手,成为令船企和投资人心急火燎的“烫手山芋”。

作为要求特殊、投资巨大、建造周期较长的船舶产品,本应采用典型的订单方式进行生产,但前几年异常火爆的造船需求,催生出“无订单造船”的另类方式。有一些船企或投资人根据自身对船舶市场的判断和预测,自行开工建造新船,然后边建造边寻找买方,或者完工后直接推入二手船交易市场。在前几年船位爆满、一“位”难求的行情下,这类新船或“次新船”倒也卖得挺好,而且船价也能随行就市,不受合同约束,让投资人赚得不亦乐乎。于是,这种“无订单造船”方式在浙江沿海一带迅速流行开来,不仅有船企这样干了,其他各路英豪也纷纷加入进来,成为快速暴富的一条捷径。

然而,高回报的背后必定蕴藏着高风险,规律使然。当船市出现下滑转折时,“无订单造船”的多重风险就暴露无遗了。这其中不仅有显性的市场风险,危害更严重的是大量船舶融资带来的社会风险。一艘新船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单靠船企显然无力独自承担垫资建造的压力,往往需要吸引其他多个投资者。据台州一些船企老总称,他们这几年每年都要从社会上融资近亿元资金,集资入股的涉及成百上千人,而且普遍采取的是“打干股”的方式,那些入股的人员既不了解船舶市场,也不参与生产管理,对市场风险既缺乏深入了解也毫无防范措施,一旦完工船舶无法销售,就会面临血本无归的困境,由此也势必会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

自“无订单造船”现象出现以来,业内就一直有着褒贬争论,而这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其多重风险揭示得尤为明显,不含是敲响一记警钟。但愿这些投资者能痛定思痛,在高风险和高回报之间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END

关键词: 无订单造船金融危机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