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打压中国造船”对全球集运市场和散货市场影响最大
2025-02-26 20:36 | 漫航观察 船市观察
漫航观察网(MNavigation),近日,随着美国贸易政策的日益保护主义化,特别是在美国政府提出的新一轮“与中国相关船舶附加费”方案出台后,全球航运业的未来走向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此项新税收计划的提出,将对全球航运公司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有着紧密联系的航运企业。无论是大型集装箱运输公司,还是干散货船运营商,都将在这场新的经济博弈中面临严峻挑战。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新举措
2025年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了一项新的方案,计划对所有与中国有关的船舶征收额外费用。这项计划显然是美国政府保护主义政策的延续,旨在通过经济制裁手段进一步遏制中国经济的崛起,并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具体而言,任何拥有中国造船或中国运营船只的航运公司,若进出美国港口,将不得不支付额外的费用。
根据DNB Markets的分析,美国此项附加费的影响,尤为明显的将是一些大型航运公司的财政负担。分析指出,包括中国的中远海运、法国的达飞轮船以及日本的ONE等班轮公司,以及干散货运营商Golden Ocean等公司,将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对中国造船船舶的冲击
首先,美国这一提案的直接冲击将主要集中在船舶的建造来源上。据透露,美国计划对那些拥有50%以上中国造船订单的公司,征收最高单次可达100万美元的费用。如果一家公司的船队中有25%-50%的船舶是由中国造船厂建造的,收费将降至75万美元/船。如果低于25%,费用仍然可达50万美元每船。
在这些企业中,中远海运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根据DNB Markets的报告,中远海运超过55%的船舶是由中国造船厂建造的,这一比例让它在美国提出的附加费政策中处于“风头浪尖”。假设这一政策被实施,中远海运每次进出美国港口时将面临每艘船额外300万美元的费用。
换言之,该政策信号意图已十分明显,美国将通过经济制裁与政策打压,限制中国在全球航运业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券商研究机构申万交运对301事件影响进行的航运数据梳理。
图片数据来源:申万交运、克拉克森
干散货市场的危机
除集装箱航运公司外,干散货运营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Golden Ocean等公司,尽管其船队的中国造船比例远低于中远海运,但仍然会在美国市场遭遇较大波动。Golden Ocean有近40%的船舶是由中国建造的,根据新的政策,它每次进出美国港口时,将不得不为每艘船支付约75万美元的附加费用。这意味着,即便是相对较小的船舶订单,仍然会面临较为沉重的财政压力。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美国经济日益衰退、全球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干散货运输公司将不得不在与中国相关的附加费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之间作出艰难抉择。无论是航线调整还是成本转嫁,都会对这些公司带来一系列长远的经济影响。
宏观影响:美中贸易战的历史遗留
美国此次加大力度对中国航运业施压,显然是特朗普政府2018年发动的贸易战遗产之一。彼时,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不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甚至导致了海运量的直接下降。根据国际贸易组织(WTO)数据,2018-2019年间,亚太地区与北美的航运量增长从4%骤降至1.8%,其中亚洲-北美的航运增长更是下滑至-2.8%。
此次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在为贸易战加码,进一步加剧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摩擦。虽然这一举措表面上看是通过提高贸易壁垒来刺激美国的本土造船业,实际操作中却无疑将对全球航运市场造成系统性影响。无论是提高运输成本,还是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压力,最终都会体现在全球贸易价格的上扬以及供应链的进一步断裂。
美国本土造船业的未来:自给自足能否实现?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打击中国航运企业的举措,它更是对于美国本土造船业复兴的战略布局。根据提案,未来三年内,美国出口货物必须逐步转向由美国船运公司及美国造船厂建造的船舶运输。具体来说,第一年要求1%的美国出口产品使用美国旗帜和运营的船舶运输,第二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3%,而第三年将提升至5%。七年内,15%的美国出口必须使用美国造船和运营的船舶。
这一策略意在重振美国本土造船业,但现实中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仍然充满变数。首先,美国的造船业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大规模订单的需求。其次,国内造船业的成本远高于中国,这将导致美国航运业的整体运输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美国商品的竞争力。
全球航运格局的新挑战
在漫航观察网(MNavigation)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美国提出的“与中国相关船舶附加费”都将是全球航运行业的一次深刻调整。对于中远海运、CMA CGM、黄金海洋等与中国有紧密联系的公司来说,这一政策将成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对于整个航运行业来说,这不仅是美中经济博弈的延续,更是全球供应链重组过程中的一环。
航运业作为全球经济的“血脉”,其政策变动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从当前形势来看,未来几年航运市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保护主义政策,企业在应对这些政策时,不仅要考虑短期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在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下寻找更加灵活的应对策略。
对于各大航运公司而言,如何在政策变化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平衡全球供应链的需求与本土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未来的航运市场,注定将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博弈,而这场博弈的赢家,必然是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全球政治经济变化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