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将发起从试验到实战的冲刺
2013-03-29 16:30 | 中国船舶报 船舶动态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刷新海试深潜纪录的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今年下半年将实现从试验到实际应用的跨越,在海底资源考察和勘探中一显身手。3月26日,“蛟龙”号设计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按有关方面的计划,“蛟龙”号将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实际应用。今年它将主要在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的我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东北太平洋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和西南印度洋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进行科学探测,为开采试验做好前期的海底信息准备工作。此外,“蛟龙”号还将勘察新的矿区,为下一步让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中国提出的勘察合同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今后5年内,“蛟龙”号每年会有近5个月时间进行海上作业,主要执行深海资源勘探、环境勘察、海底生物研究等工作。
据介绍,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涉及耐压结构设计、航行性能优化、冶金、机械加工、特殊结构制造、水下定位、水下通讯、新材料、新能源 、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代表着深海领域的最前沿技术。2012年6月,“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海试与实际应用毕竟是有区别的。七○二所有关负责人指出,海试成功只证明“蛟龙”号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接下来的实际应用则是“真刀真枪”地使用,才能真正检验其作业效果。
为了使“蛟龙”号更好地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自2012年6月以来,七○二所对其进行了维护保养,更换了电池,并针对即将作业的海域特征和作业要求,对灯光系统、录像系统等进行了改造。目前,整个维护保养工作接近尾声。
同时,有关方面还将进行第二批、第三批潜航员的选拔培训和维护保障技术人员的招聘培训工作;相关研究机构将继续推进“蛟龙”号的水面支持和保障能力建设,例如建造专用水面支持母船,研发专业作业工具包,提升备品备件的国产化率等。
“蛟龙”号是我国首次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2002年,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项目正式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该项目由中国大洋协会牵头,国内众多单位参与,七○二所承担了总体设计、总装和陆上联调工作。此外,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众多研究所参与了研制。自2009年8月起,“蛟龙”号先后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试,均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