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中小船企资金吃紧

2011-12-08 08:02 | 中国船舶报 船市观察


11月初,南通惠港重工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由启东市政府介入重组,生产基本停工。从2001年惠港重工董事长张惠忠用578万元收购公司前身——启东市渔轮总厂,到2009年其发展成为启东市第一家民营造船企业,再到现在,10年时间,惠港重工经历了这一轮船市从发展、繁荣到低迷的整个周期。
无独有偶,南通启亚船务有限公司还未来得及在这一轮船市周期中分得一杯羹,就已“夭折”,今年9月中旬,启亚船务被迫拍卖。据南通市政府相关人士透露,启亚船务从2005年开始建设,因其后续资金不足,基建工作于2008年告停。今年9~10月,启亚船务先后2次拍卖其位于启东市惠萍镇拥政村的房地产及相关资产,包括房屋33幢;241米船台、460米码头及其他构筑物;标的占用土地约25万平方米;电焊机、起重机、切割机等机器设备及物资一批,预估价值在2亿元左右。目前,上述拍卖因没有成功而暂停,启亚船务由于资不抵债已在启东法院申请破产。
事实上,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特别是去年以来,江浙一带的地方中小民营船企已经出现了兼并重组的情况。今年持续低迷的市场,进一步挤压了船市中的泡沫。业内人士称,惠港重工的衰败,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些中小民营船企被吞并的危机逐渐成为事实,也拉开了一些专家所预测的即将到来的船企倒闭潮的序幕。
在船市高位运行之际,启东市凭借过江通道对要素资源的传导优势,发挥沿江对沿海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完善沿江船舶工业带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船舶工业带。截至2009年年底,以惠港重工、南通宏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启东道达重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0多家船企纷纷投产,一些企业也快马加鞭搞基建、抓技改。2009年8月,惠港重工3.8万平方米的下料综合车间进入钢结构安装阶段,技改的“重头戏”——5万载重吨船台建设接近尾声,工人加紧安装门机、进行调试。该公司在建船舶共11艘,其中包括2艘3.4万载重吨散货船、2艘3.3万载重吨散货船、1艘700TEU集装箱船。
启东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在2007年以前,惠港重工作为启东第一家民营造船企业,深受当地政府重视,并获得了不少银行贷款和保函。启东农信社曾给予惠港重工3500万元贷款,期限至2012年3月。除上述农信社贷款外,惠港重工还获得了启东农行2400万元贷款、民生银行7000万元贷款、南通浦发银行3000万元承兑汇票、建行的数亿元保函等。2008年以后,惠港重工还曾介入民间借贷。截至今年9月底,惠港重工的贷款总额约为1.4亿元。
但是,从2008年开始,银行方面就已将船舶行业列为“过剩行业”,开始对江浙一带的民营造船企业收紧银根。自今年年初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中小民营船企已经深陷订单荒、资金告急的危急局面。中小船企由于新船订单大幅减少,有的已陷入“零订单”和资不抵债的困境,这意味着2008年后无法取得信贷资金的民营造船厂不得不开始借入民间资金。今年9月,仪征还发生了一家小型民营船企的老板在筹到民间资金后携款潜逃的“跑路”风波。记者了解到,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后,在江苏仪征、泰州一带已经有4~5家小型民营船企全线停工,工人解散。业内相关人士称,这或将引发船企老板的“跑路”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当地市政府曾有意促成惠港重工利用岸线资源主动进行重组,但惠港重工错过了机会。”启东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惠港重工深陷资金泥潭,除受船市整体环境影响之外,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不善也是重要原因。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惠港重工每年在基建和采购设备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导致流动资金十分紧张。仅2004年,该公司先后投入3000万元购置造船设施,投资4000多万元建造2座船用平台,还购置了100吨龙门吊,改造更新了原有装备;为更好地适应国际海运业船舶大型化、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惠港重工当年又追加2.2亿元进行船台和机床加工车间的改造,以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提升产能。
面对当前的状况,启东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目前,由于当地政府出面“善后”,香港等地的几家企业表达了整合重组惠港重工的意愿。同时,启东市也在积极引导一些生产经营稳定、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向国家新扶持的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例如从事海上钻井平台建造。
“订单是船企的生命线,与去年同期相比,我们的企业利润下降了约50%,大型船企均感觉压力重重,更不用说中小型企业了。”南通一家国有船企的负责人表示,明后年将是船舶行业大洗牌的时候,因大多数船企在2008年前承接的订单所涉及船舶将在2012年集中交付,而这意味着之后将产生订单“断层”。业内相关人士指出,在新一轮船舶行业洗牌过程中,国有大型船企将明显受益于船舶振兴规划,而众多民营中小型船厂将折戟出局。(吴秀霞)
END

关键词: 中小船企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